黄一凡
——优秀毕业生

我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毕业生黄一凡,初中就读于上大附中实验学校,今年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录取。

初中时代,我经历了自招、推优失败后,凭着中考卷面597.5、少数民族加5分、总分602.5的分数,我高于最低分数线1分,“摸爬滚打”着进了交大附中。由于未尝涉猎过进阶知识,中考成绩也只是勉强凑合,未能跻身特色班。深知自己缺乏竞争力的我,当时难免有些缺乏自信;而又正是因此,我在暑假时,以前所未有的认真态度完成了因封面颜色而被戏称为“番茄炒蛋”的交大附中校本作业,学到了许多。

军训时,我受高一时的班主任夏卫超老师的任命,担任男生寝室长;第一次摸底考考出年级第17名的成绩后,夏老师叮嘱我继续努力,并调整心态。在夏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就这样,我快乐而一波三折的高一生活拉开了帷幕。

交中丰富多彩的各式活动让我乐在其中,我也找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在理科竞赛课程、科技类社团的报名表前,我还是望而却步——那是大佬们的世界,不是我的……在当时的我看来,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地完成分内的事,就是我应有的生活节奏。

然而,在与身边优秀的朋友们推心置腹地交流之后,在受到分班后的班主任孙鸿坤老师、以及其他任课老师的鼓励之后,高二的我开始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心理说不。我一方面努力让自己当时并不稳定的全科成绩稳中有升,另一方面受孙老师和好友的鼓动,报名参加物理竞赛并开始自学。我还有幸被学校推荐参加北大综合营,漫步在古朴典雅而又不失大气的校园,与伙伴和教授们展开思维的碰撞。就这样,我梦想的蓝图日渐被勾画清晰,“go to PKU”成为我高中阶段最终的目标。

终于怀梦在心的我,步入充满挑战的高三生活。展开一轮又一轮课内复习的同时,还要储备课外的数理化知识以应对博雅笔试;忙于如小山般堆叠的回家作业的同时,还要准备突如其来的面试。高三每一天都是独特的,总有新的问题等待解决:语文作文分达到瓶颈,数学压轴题没有思路,英语听力无法专注,物理化学粗心漏洞百出,面试焦虑怯场……在每一个崭新的日子里,我咬着牙与过去的自己战斗,获得成长。而支撑着我克服这些困难的,是老师们的帮助与引领,是同学们的鼓励与打气,是心中梦想的温度。

6月23日,高考出分,高中三年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回首这三年,不能说是完美的。我曾想,假如初中时再努力多学一点,假如高一时再让自己的经历更丰富一点,假如高二时再多读一些好书,假如高三时能完全抛开胸中的迷惘,结果又会如何?

但是,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假如”。不尽完美,也罢。至少,无论从过程还是结果来说,都已经不留遗憾。

最后,“在群星之中,有一颗星星指导我通过不可知的黑暗。”我想,这颗引导我通过不尽完美的三年,让我不留遗憾的星星,是交大附中这个大家庭,是这里可爱的老师们,是这里亲爱的同学们,是这里的桌椅、教室、一草一木。

这段经历,致交中每一个平凡而“不尽完美”的你。通过勇敢地尝试与不懈地努力,你一定能做到自己原先不敢想象的事,离自己的憧憬更近一步,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