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中动态
我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毕业生王启钥,初中就读于宝山实验学校,今年被北京大学法学院录取。
高考的结果固然令人欣慰,可这三年的历程更值得回溯。诚然,我并未进入“仰晖计划”,遗憾没有人生导师、学科导师的指点,但班主任的关爱、班级向上的氛围、同学的相互激发、自己的努力探索,同时使我最终圆梦理想的大学。
高一刚入学,我不知道交中是怎样的、我是怎样的、我又要到哪里去。致远英才班中精英荟萃,每个人都怀揣着绝技,而我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形形色色的选修课、竞赛课、社团活动让我眼花缭乱,我什么都想学,又什么都顾不上。一种紧迫感推着我向前走,最后连完成作业都成了问题,和同寝的同学一起目睹零点的交中似乎成了常态。在漫长的适应期里,我发现心无旁骛学好课内知识才是正途,而其他锦上添花的事情并非我的强项。
北京游学的时候,张老师问我更喜欢北大还是清华,直觉告诉我应该是北大,但我说不出什么理由。大概是因为我是直觉型而不是感觉型人格吧?后来暑期综合营我又尝试观察和思考,北大吸引我的可能就是错落有致的古朴园林中透露的无拘无束放荡不羁的性格吧?
与高三相比,前两年已经算是非常顺风顺水了。真正的挑战出现在高三,很多同学开始发力,而我尚未意识到调转枪头的紧迫性。高三的复习需要个性化的查漏补缺。高三上的期中、一模考试已经充分暴露出我几乎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语文作文上,张老师在约谈时也指出这一点。可是我对越不擅长的学科越是恐惧,越恐惧就越不敢直面问题,直至二模断崖式下跌的语文成绩和总排名给我敲响了最后的警钟。我开始疯狂地写作文,和同学相互交换作文、分享经验,一起去面批,陈老师也不厌其烦地为我们点评、提出意见。渐渐地我开始摸到一点作文的门道,不再惧怕。高考前的一星期,我投入大部分时间复习语文,最后语文成绩可谓是得偿所愿。
从功劳上来看,将我送入北大的不是高考成绩,而是博雅校测。虽然二模考砸,但好在以前一直比较稳定,最终我得到了A+评级。在面试辅导中,我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的回答方法、总结思路,博雅面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我进入北大起了决定性作用。
老师的关怀,同学的相互激发,都是在自己的自觉和努力之上发挥作用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昔日的艰辛将我送到了更高的平台,往后更须发挥这“自主探索,相互激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