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规划

上海交大附中以提升教师教育境界为突破口,为每一位在交大附中工作的老师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搭建丰富的专业发展平台,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长远职业发展。学校通过教师职业规划,致力于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有教育理想、教学功底扎实、在区域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卓越教师团队。


一、清晰的职业路径

学校为青年教师规划了清晰的专业成长历程:见习教师——区教育教学新秀——区骨干教师后备人选——区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学科名教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专家。

学校为青年教师规划了清晰的职称晋升路径:职初教师(二级教师,见习教师入职1年后)——一级教师(研究生入职3年,本科5年)——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任职满5年)——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任职满5年)。


二、精准的发展引领

为促进教师在专业领域更好更快地成长,学校推行“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分层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全面覆盖”是指面向全体教师,从师德、教研、科研、培训等多个方面切入,全面提升整个教师团队专业发展水平:

1.序列化的师德建设:征集“学生最喜欢听的话和最不喜欢听的话”,形成“教师规范用语20句”和“教师忌语20句”; 修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师德规范》,并提炼出上海交大附中师德规范关键词;开展“好老师(职工)微故事”的征集、展示活动;优化校内评优体系。

2.引领性的专题研学:知名专家来校作教育前沿问题的讲座;教育改革发展热点的学习研讨。

3.主题化的教学研讨:利用教学比赛、教学展示的契机,集中时间开展主题化的教学研讨,形成定时、定点、定主题、定主讲人的“四定”模式。

4.系统性的课题研究:鼓励教职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实践基础上,基于问题解决确立研究课题,形成全员科研的局面。在课题研究中,学校从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汇评等方面做好过程管理,注重科学规范。

5.课程化的校本研修:一是每学期学校根据教育改革形势和发展需要,设计校本研修的课程,组织教师学习研讨;二是针对教师不同的需要,开发校本特色研修课程,针对全体教师,开设“特级教师开讲了”;针对青年教师,开设“名师大讲堂”;面对学科新课程的要求,开设“学科工作坊”。

“分层培养”是指按照教师成长不同时期的规律和特点,制定不同的提升策略,采取不同的提升模式。

1.见习期教师的“浸润式”培养。 对入职一年以内的见习期教师,学校主要采取“双轨制”组团式带教和“浸润式”培训课程来提升其教育境界。

2.适应期教师的“养成式”培育。对于入职三年以内的适应期教师,学校重点推进学科资深教师带教机制,发挥传帮带作用;引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规划,使其明确成长目标;组织参加由学校获得上海市优秀班主任称号的教师主持的“青年班主任管理能力提升研修班”,提高德育能力;进行优质课的教学展示,在教学比武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

3.成长成熟期教师的“发展式”引领。进入成长成熟期的教师学校通过教学展示、课题研究、交流学习、职称评审、学历提升等途径,引领成长成熟期教师站在更高平台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更新,实现自我突破。

4.高端教师的“自主式”助推。高端教师指学校的特级教师、上海市“名校长名师”后备人选、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等。上海交大附中主要从学校文化润泽、领导结对助推、专家诊断扶持、团队互动激发、保障机制推动等方面助推,促进高端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升。


三、完善的保障机制

学校不仅教育、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创新机制,加大力度,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同时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引领、制度经费保障,着力提升教师发展主动性与自觉性,切实保障师资队伍的专业成长。

成立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由校长直接领导,定期研究解决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教师培养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在《内生活力,共创卓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发展规划(2016-2020)》的基础上,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科研品质提升、校本研训深化等三个分年度实施的项目行动计划。

为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教师业务培训、科研工作等方面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制度,如《上海交大附中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条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关于教师业务培训、学历进修管理实施办法》《交大附中学校教育教学能手认定与管理工作方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确保教师培养工作有章可循。

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等方面投入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课题研究、外出学习研讨、专家讲座、在职学历提升等,并有较完善的培训经费的管理制度,规范经费使用,加强经费监管,提高教师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