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上午8:30~9:3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生物教研组在蘅仲楼405会议室召开了集体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也是杨浦区小荷杯比赛的初赛,生物组2位青年教师分别进行10分钟说课。会议由交大附中生物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兼教研组长沈桂弟老师主持,生物组全部教师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
首先,郑悦老师围绕《细胞“移核”,生命“重生”》这一主题,聚焦细胞核移植技术与克隆动物展开说课,涵盖教学分析、策略、过程与反思四大方面。在教学分析环节,郑老师深度剖析教材、课标与学情,据此设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内容。教学策略上,郑老师独具匠心,创设了“神话-科学-伦理”三维情境链,构建了“情-探-辨-迁”四阶教学模型,层层递进。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郑老师通过案例分析与模型建构,助力学生理解原理流程,提升素养;借助小组讨论,让学生关注前沿应用,辩证看待克隆技术,强化责任意识。同时,郑老师还融入了教学评价方案反馈,利用自制的评价量表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最后,郑老师总结教学亮点,并提出了以AI赋能课堂教学的改进观点。
许馨怡老师围绕《从解密舞蹈的诅咒“亨廷顿舞蹈症”,到关注人类罕见遗传病》这一主题,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7大板块展开说课。在教材课标分析板块,许老师结合上海生物等级考命题趋势“真情境激发创新思维,多维度考查核心素养”深入阐述里本节课中选择“亨廷顿舞蹈症”作为核心情境,一境到底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许老师结合真实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一一阐明针对该困难对应的教学举措:如针对教学过程中选用材料复杂,学生提取分析能力较弱的困难,许老师尝试提供问题支架,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问题;针对学生思维局限,缺乏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问题,许老师首先鼓励学生提出多样化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将想法体系化,并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设想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挑战。最后,许老师还提到本节课最终落脚点要引导学生从亨廷顿舞蹈症这样的个例走向普遍的罕见病情况,增强学生对罕见病的人文关怀仪式与社会责任感。
最后,沈桂弟老师对2位青年教师的说课进行了点评,沈老师认为2位青年教师对于本次说课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内容翔实、准备充分,教姿教态都非常得体。其中,对于郑悦老师的说课,沈老师认为在教学亮点板块的描述非常引人入胜,但教学反思一块可以适当精简;对于许馨怡老师的说课,沈老师认为可以将教学策略板块放在教学过程之前,并且注意几大板块的连贯性。
撰稿:许馨怡
摄影:林睿恬
审核:张珂
部门:教研处
2025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