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生物学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法,整合区域教学资源,2025年5月15日上午,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在复旦实验中学中原校区B504录播教室,开展了两场精彩的公开教学展示。本次活动由杨浦区生物学学科教研员李竹青老师主持,杨浦区部分高中生物学教师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
在首场公开课中,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霍丽瑞老师以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教材第1章第1节“获得纯种微生物是发酵工程的基础(第3课时)”为切入点,围绕“我国发酵乳业关键技术突破”的真实情境展开教学。霍老师以“低醇产量酵母菌筛选”为核心任务,通过圆纸片模拟实验直观呈现微生物分离纯化步骤,并引入CAMII平台成像收集系统,引导学生从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多维度设计工程菌鉴定方案。这一设计不仅帮助学生建构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更凸显了生物技术解决实际产业难题的价值。
第二场公开课由同校徐宁清老师执教,主题为“发酵工程为人类提供多样化生物产品”。徐老师以牦牛酸奶的工业化生产为案例主线,通过模拟工厂发酵流程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分析温度、pH等参数对产物品质的影响。尤为创新的是,她借助AI技术拓展课堂边界,组织学生探究发酵工程与巧克力加工、生物材料制造等领域的关联,培养了学生跨学科联结知识的能力。
公开课展示结束后,霍丽瑞老师和徐宁清老师详细阐述了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霍丽瑞老师强调,通过“卡脖子技术”情境的渗透,旨在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其理解纯种微生物制备对产业升级的意义;徐宁清老师则指出,AI辅助教学不仅增强了课堂互动性,更帮助学生从“实验室操作”向“工业思维”进阶。
在随后的研讨点评环节,与会教师纷纷对两位老师的公开课表示赞赏,并就两堂课的亮点与可推广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各位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互相交流分享了改进措施与思路,为进一步优化教学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建议。杨浦区生物学学科教研员李竹青老师也对作为两位老师的公开课展示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提出针对性建议:针对霍老师的课程,她提出可进一步强化“技术需求驱动学习动机”的导向,同时细化“接种”与“接种后培养”、“分离”与“纯化”等核心概念的辨析;针对徐老师的课堂,她盛赞其“语言精准、逻辑清晰”,并鼓励教师团队深化AI与生物学教学的融合实践。
此次教研活动为区域生物学教师搭建了交流平台,展现了杨浦区在“双新”背景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随着教研活动的持续深化,更多创新教学模式将落地生根,助力生物学核心素养培育迈向新高度。
撰稿:郑悦
摄影:郑悦
审核:张珂
部门:教研处
2025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