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8日

本次评选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基础上,教育部成立专家组,对推荐材料进行审核,并履行相关程序,拟确定124个实验区、944所实验校。

1月31日,教育部官网公示了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名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自有模式,并在建立“科技特色”高中的道路上继往开来。

自2009年9月与上海交通大学联手创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起,揭开了“联手高校,创新育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篇章,借助“大学附中”独有的资源优势与开阔视野,先后于2012年成立了实验中心,于2016年成立了学生课外学术中心RDC(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积极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营造了交大附中特有的科技创新氛围,以及以“三期制课程”为代表的学校科技培养课程体系。

科学的组织领导,构建科技教育全新体系

随着科技教育经验的不断积累与发展,我校所形成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运行良好。校领导牵头,教务处和学生处协同管理,实验中心整合理、化、生、信息、劳技等学科的实验师资以及创新实验室资源,专门落实课程、活动、竞赛以及科技教师培训等工作;2016年,若干热爱科创和学术研究的学生发起并成立了课外学术活动中心,逐渐形成以“科创交中”为共同愿景的学习型组织。

扎实的教育教学,形成特色课程组织形式

我校始终围绕①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②改善教学组织能力,③构建学习共同体等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了以“兴趣发现、进阶提升、自我发展”为阶段的“三期制”课程框架。通过构思内容→厘清目标→评价设计→教学设计→反思改进的流程来进行课程设计。

合理的课程设置,注重拔尖人才早期培养

(1)志趣培养——创设多样科学课程类型

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学校将拔尖创新人才课程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领域分为四大类型,三种层次,由学生根据自身学力、兴趣爱好,学分要求在生涯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


(2)走班学习——提供高中低阶课程层次选择

由于学生年龄有差异,认知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科学教育课程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我校尝试将同一课程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低阶水平:求实课程;中阶水平:求新课程;高阶水平:求高课程。学生根据自身学力进行不同层次的课程,进行走班学习。

(3)校本课程——实现课程容量多元化

科学教育课程的主题目标各自不同,课程的层次也有区别,因此,在课程容量上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容量也是多元化的。我校将课程容量分为微课程、短课程、长课程、综合课程等形式。课程容量的选择遵循最优化的思路,根据设定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课程容量。

有效的活动开展,助力交中学子追求卓越

我校活跃的科技社团有13个,其中AMZOM头脑奥林匹克社团曾于2010年夺得世界冠军,2014、2015、2018、2023年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决赛。“蓝色动力”机器人社团在2018年、2019年连续夺得FRC机器人美国赛区冠军,并晋级全球总决赛。在第36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共有65个学生项目参与评审,共获得8个一等奖,19 个二等奖,4 个三等奖;37届科创大赛,37个项目获奖,5项一等奖,2项入围全国;38届科创大赛中,32个项目获奖,8项一等奖,2项推送全国。

“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是全球最大规模、最高等级的中学生科技竞赛。我校自2012年起每年都有同学代表中国参加该项赛事的全球总决赛

每年夏天,课外学术活动中心的学生都会组织一场面向社会的“交大附中夏校”活动,学生作为主讲,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向初中生及其它学校的高中生开放。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将继续秉承上海交通大学理工底色,以“科技特色”作为学校建设的目标,形成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群,打造学生创新活动的环境与平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多元文化主义和跨文化理解,强调学生的能力倾向、兴趣和需要,近年来,不断地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的访问与交流,形成了区域联动、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新格局。


撰稿:季晓彦

编辑:陈鑫

审核:张珂

2024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