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力量,感性的光芒
————交大附中2022级语文演讲比赛

2024年1月15日下午,交大附中高二年级开展了以“理性的力量,感性的光芒”为主题的中文演讲比赛。本场赛事中,来自不同班级的十四位同学用精彩的语言展现了他们思想的光芒。 

本次演讲比赛中,诸多同学们展现了对时下热点事件关注。来自高二(7)班的马芊谦和高二(16)班的姚奕萱同学都关注到了时下热点——mbti,展示了他们对这一流行文化的不同思考。马芊谦看到mbti流行的背后是人们对确定性的追求,mbti提供了认识自我与他人的便捷途径,但另一个层面,这背后也隐藏着被限定的危险。姚奕萱则认为mbti提供了一种人类观察视角,在看到人的不同之后,能促成人们的互相理解,但mbti也只是起点,而不应成为囹圄。 

同样展现出对时下热点关注的还有高二(1)班的方撄宁,他抓住了时下流行的“搭子”一词,指出更加自由且有分寸感的搭子社交是其流行的背后原因,但这种社交是暂时的、片面的,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友谊,而消解现代人在的孤独与焦虑的关键并不在于关系的深浅,而在于对待关系的态度。 

高二(5)班的肖铠奇则关注到时下年轻人的消费观的转变,他用一系列研究数据图展现了Z世代年轻人迥异于上一代人的消费观,发现当下年轻人消费更加富有活力与变化,且更注重个性化与差异化,愿意为自己的爱好买单。

高二(10)班的杨亦辰同学则关注了一种新兴的文体——历史非虚构,尽管目前大众对这一体裁褒贬不一,但是杨亦辰同学指出用故事的形式讲述,更能让读者真正走进那段历史,而这样的叙述性也并不以牺牲真实度为代价达成,反而是在历史的细节上讲故事,“把历史门前人接到其中来”。

除了对当下热点事件、新兴文化的敏锐关注与思考,也有同学们展现出对经典问题探讨的兴趣。高二(4)班的孙可同学展现了对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与理性的兴趣,艺术家用饱含情感的笔触描绘他们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但是这份表达也是建立在诸如技法等理性之上的,在艺术创作中“不是情感淹没了理性,而是理性诉说了情感”。

高二(6)班的张矜媐同样关注到了人的理性与感性,发问重要的东西是用眼看还是用心看,与孙可同学对艺术创作的关注不同,她着眼于日常生活,强调现代话语中被压抑的感性的价值,认为人在思考和决策的过程中,看似由理性主导,但是理性的基础正是感性。

在一些日常常见的词汇中,同学们也发掘出新的思考。高二(15)班的朱俊安同学对“平凡”一词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他从“凡”这个字的造字开始讨论,所谓平凡就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是社会给予的单一的评价标准,承认平凡很难,平凡也并不真的那么容易,他指出“真的能看淡人生平凡并与它和解的人是那些不平凡过的人”。高二(9)班的康柏文则对“熟能生巧”这一流传至今的道理进行反思,他指出思维定位效应是“熟能生巧”的基础,但有时也会成为思维固化的笨拙,从而使人无法认识事物的内源性真理。

高二(8)班的樊榕同学则在博弈视角下探讨利己与利他的话题,并结合乡土中国与现代化社会的特点,分析选择好人策略或坏人策略背后的社会原因,然而无论好人是否有好报,他强调,选择好人策略本身就是好的结果。

对于自我的关注与反思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身为学生,同学们展现了对自身学习生活的反思,高二(3)班的陈越霖就对学习的本质进行思考,探讨学习与学习的关系以及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高二(2)班的宋悦晨同学则从心理学的角度讨论人为何总是倾向于犯同样的错误:有的是为了修复同一个创伤,有的则是大脑在偷懒。避免这种情况,则要事后反思、增加犯错成本。

高二(13)班的蒋鑫宜则谈到了目前的普遍压力: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情。她引入社会时钟的概念,分析社会时钟产生的原因,以及当代年轻人对社会时钟的反叛与突围,“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个体命运的书写者。

而来自新疆部高二(12)班的哈尼同学结合自身民族特色,展现了新疆独特的美,而文化的多样性的背后是民族携手共进的“和”与“同”,唯有团结,才能谱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新篇章。

随着最后一名同学演讲结束,本次演讲比赛也进入到评分与颁奖环节。本次演讲比赛由每班选择一名同学组成评委团,评选出最终获奖同学。其中高二(1)班方撄宁、高二(9)班康柏文、高二(6)班张矜媐和高二(3)班陈越霖同学荣获三等奖,高二(10)班杨亦辰、高二(8)班樊榕和高二(16)班姚奕萱同学荣获二等奖,高二(13)班蒋鑫宜和高二(15)班朱俊安同学荣获一等奖。

本次演讲比赛中,我们看到交大附中学子们思维的触角向外探究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向内完成与自我对话,探索新兴的文化现象,反思固有的思维观念,展现理性的力量与感性的光芒。本次演讲比赛虽然落下帷幕,但是理性的思考永不落幕。

供稿:张慧

通讯:韩冰

审核:张珂

2024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