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副校长向干部中心组通报我校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实验项目实施情况
发布日期:2012年04月01日

    2月27日的干部中心组学习由张林副校长主持,主题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成果汇报”

    我校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研究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科技实验班人才选拔的探索。这一阶段的重点对科技实验班入班的相关标准进行研究,然后根据标准初步选拔;综合素养测试,其目的在于综合了解学生的知识存量、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二阶段是科技实验班课程建设的探索,这一阶段的主要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创新人才的特殊情况建设科技实验班的特殊课程体系;利用大学师资、社会力量、家长资源和本校师资开设种类多样的选修课,其目的在于让科技实验班的同学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相关的课程。第三阶段为科技实验班教学资源的探索。这一阶段的着重探索研究科技实验班各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各种资源,包括高校专家资源的利用、各种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等。

    经过三个阶段的实验研究,我校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结果。主要表现为:

    1、科技实验班学生的遴选理念和方法的明晰。

    学校从初中阶段在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及信息学方面表现突出,具有创新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追求理想和真理不屈不挠精神的学生中选拔出一批优秀学生作为培养对象。通过高中三年的培养,使其创新品质能得以显著提升,并能形成一种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学校对“科技实验班”学生的选送采用“下延上接”的模式,对“科技实验班”学生的选拔,学校力求从一般意义上的“尖子”选拔与再加工的旧模式中解脱出来,尝试一种新的选拔模式。

    2、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学校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进行教与学,在高选择性和现代性的课程设置前提下进行教与学,在各学科结合交融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进行教与学。在我校的课程体系中,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三类课程相互贯通,共同构成我校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优质文化空间。

    其中,最值得我们用心探索的是:在每类课程中全面实现三维目标之时,根据我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创建科技教育整体特色的发展目标,我们着力凸显每一维度的目标中的特色化内涵——在“知识与技能”中凸显“以人文精神为底蕴的科学知识”、在“过程与方法”中凸显“以创新素养为核心的科学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凸显“以人生规划为导引的科学态度”。为体现每个维度的特色化内涵,可以整合资源、形成相应的特色课程。这些课程共同构成我校课程体系中的“科技教育特色课程”系列——它成为我校特色化课程体系的“主轴”。

    3、注重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塑造一支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超前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群体。塑造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我们认为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对未来有超前的预见性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能创造性地获取、加工、输出新的教育信息;第二,能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开创教学、科研新领域;第三,要有开放性的人格和宽容理解的良好心境,能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点播其思想火花、激发其创造灵感;第四,要了解和熟悉教育教学规律以及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拼搏向上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培养理念基础上,我校通过自愿申报、导师带教、专门培养等多种途径培养本校特色的创新型教师。

    4、开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一是交大的信息资源。我校与交大建立起远程的信息网络系统,在交大附中内部就可以通过光纤接入交大的图书馆和数字系统。当学生在做课题需要最新的文献资源和现场试验资源时,就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资源,或在教室内观看交大专家们的现场科技实验。二是讲师团资源。学校通过已建立的“交大附中校友讲师团”、“大学教授专家讲师团”、“学生家长讲师团”,或聘请交通大学教授、学者通过专题讲座、授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三是与信息技术学校共建技能实践基地。为了加强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我校还与上海市信息技术学校共建技能实践基地。让同学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5、确定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学业评价理念。首先,我们认为,创新人才的评价应该是长效评价。“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应该是跨学段的、长期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应该做出长效评价的研究。毕竟学生创新能力的强与弱都不课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做出评断。因此一定是要很长时间方能评价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其次,创新人才的评价应该是多元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挥,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教学评价方式主要由导师评价(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成效等)、同学评价(学习能力、合作精神等)和社会评价(作用、影响力等)等多种元素构成。第三,创新人才的评价应该是发展评价。该评价机制应该随着整个培养模式的调整不断做出改进和完善。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应该是一个对培养对象和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实践并不断改进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6、进行了科技实验班的效能评价。将一些具备创新潜质和创新素养的同学集中在一起,这并不是简单的人员重组问题。而是涉及到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让这些具备创新潜质的同学聚集在一起,可以让他们在自己独立的空间自主探索,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自主探索中相互激发。最终形成良好的团队研究氛围,从科技获奖情况看,科技实验班的团队获奖比例一直在提高。这就是“自主探索、相互激发”获得的力量。比如2010年科技实验班同学就获得了世界头脑奥林匹克比赛冠军!在2011年上海市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就有86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7、明确了学有余力学生和具有创新潜质学生的甄别策略。第一,我们认为的学有余力指能高质量地参与科研课题,且自身的学业成绩和各方面的表现都没有下降的学生。第二,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第三,学习方法得当,能有效开展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勤于思考,且体现出较高的思维品质;敢于提出对问题的创造性见解,且富有钻研精神;通过课题式综合学习课发现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这是最显性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