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第3期

一速中琐忆

沈蘅仲

1954 年暑假,上海市各中学有不少中学学接到调令,到上海市教育局开会,地点在岳 阳路教育局考古室(此地后改建为上海教育会堂),我也是接到调令者之一。 那天济济一堂由汪亚民局长做动员报告——大意是,适应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 一些教师参加新建或扩建的学校去工作,这是一次动员大会。

那天,会场里调置了很多“摊位”,每个“摊位”实际上是一张会议桌,每张桌前坐着 两三位负责同志,负责接待报到教师。那天的“摊位”,记得有上海市第一工农速成中学、 上海市第二工农速成中学、上海第一师范学院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后为上海师范学校→上海 师范大学)、上海中学教师时修学院(后为上海教育院 )等等,接到调令的教师分头到各“摊 位”报到。我是到上海市第一工农速成中学(以下简称“一速中”)报到的。同时报到的, 还有好几位教师。

接待我们的是校长钱君洪、教导主任陈维梅,他们也是刚从别的学校调来的。钱君洪 原任虹口中学校长,陈维梅原任澄衷中学教导主任。

从此就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成立了一所新的学校:“一速中”。

一速中成立了,尚无校址。第二天就借向明中学一间房间,开了几天筹备会。

一速中校址位于赤峰路四平路口,当时还只是一块空地,刚开始建造。校址南邻四平

路大连路口的第二师范学校,该校也是新办,刚刚建成,虽已招生,尚有余房。一速中就借 二师的一角地先上起课来。到 1955 年初,新校舍建成,才迁过去,算是自己有了个“家”。

当时校舍是一幢教学楼,三层共 24 个教室,加有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另一幢 为宿舍楼,也是三层。另外有礼堂兼食堂、操场和其生活设施等。这是当时一般新建中学的大致规模。

当时一速中招生为八个班级,学生来自工厂、农村、机关、部队,其中有劳动模范、 战斗英雄等。教师也来自各处。师生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真所谓“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大家朝夕相处,弦歌不绝,十分融洽。

当时学制,中学六年、初、高中各三年,速成中学则是以四年的时间完成六年的课程, 故称“速成”。入学要求是“小学毕业”,或相当于小学毕业水平。但实际上有不少同学的文 化还不能达到这个水平,有的劳模或战斗英雄还“脱盲”不久,所以学习起来,困难较多。

但同学们政治素质较好,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能刻革努力,克服困难。教师们也千方百计 加以指导,帮助他们,既要“速成”,又要切实。所以除了上课外,每天晚上夜自修时,教 师都在教室辅导。虽然很辛苦,但看到学生进步快都很高兴。

我担任一速中第一班的语文课。当时中学一般是每周六节语文课,速中一年级每周十 二节语文课(以后递减),从注音字母(1956 年后改为汉语拼音和整理常用字开始,过渡到 大量阅读和写作,一年下来,一般同学都能逐渐地以至熟练地掌握语文工具来学好其他各门 功课,有些同学还有较好的读写水平。后来进入大学,均能适应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当时的赤峰路,尚为新辟,东起四平路,向西只筑了一小段路,除此邻同济大学外,旁边还有不少农田。课余在田边散步,看到农民扶犁耕地。入夜更少行人,四周一片漆黑, 只有教室中还灯火通明,同学们正认真地在夜自修。而田野中传来一片蛙志,更显得这环境 的幽静。此情此景,多少年后同学们写文章,还常常谈到当时这些值得回忆的生活。 

当时一速中的领导为:校长兼书记钱君洪、副校长唐士伦、教导主任陈维梅(兼教物 理)、副主任周公南(兼教历史)、工会主席褚应洪(兼教政治及任一班班主任)。

语文组其他教师,回忆所及的,有贲谷松、余超原、周子杰、赵惟衡、潘清劭等。还 有两位陈老师,年长的大家称呼他“老陈”,年轻的称“小陈”。后来又来了一位中年的陈老 师,于是就呼他为“大陈”。当时正值我国沿海诸岛陆续解放,其中有个“大陈岛”,大家又 因此戏呼他为“大陈岛”。之后大陈他调,若干年后,在路上邂逅,他招呼我说:“还认识我 吗?我是‘大陈岛’。”大家相视大笑。

1955 年暑假,全国速中都停止招生,一速中也随形势的需要并入“上海市工农速成中 学”。同一年级共 30个班——都是二年级,前无一年级,后无三年级。班序重列:原一速中八个班为 1-8 班;原二速中的八个班为 9-14 班;原华纺速中六个班为 17-22 班;原上医速中及个班为 23-27 班;原中建速中三个班为 28-30 班。原一速中的教工,有的随着进入“上海 速”,有的加调他校。我则转入上海速中,以至交大附中,直至退休。

一速中仅一年,但系初创,所以许多情景还历历在目。从速中创办迄今已五十年了。五十年来,世事属多沧桑,但速中一班和其他班级的同学(他们都已做祖父母了)仍常有联系,每次相逢,总要谈及当年旧事。

2004年5月18日,首夏犹请和,原速中同学庆祝五十周年校庆“借开元大酒店”聚会。

我因衰迈,未能参加为憾。曾作诗以贺。附录于下,以留比念。

清和时节元无会,白乎重逢兴盎然。绛帐竹歌思往昔,赤峰灯火话当年。新松已长千千尺,麈尾挥残六六年。且喜老年观盛世,齐歌雅颂赋新篇。

2004 年 12 月

金色的向往

顾清

1982年,当我令着脸盆铺盖第一节离开父母来到江湾近郊的交大附中求学时,我或许 并没有想到她在以后的三年中竟给了我这么多————不仅在学业上,使我顺利地升入了大 学;更重要的是,这三年中我从一个单纯幼稚的少年逐渐长大成熟,成为一句具有坚定共产 主义信念的学生党员。可以说母校是我成长的摇篮。

从孩提时代起,我的心中就有了一个金色的向往——成为一句光荣的共产党员。小人 书里、电影里、爸爸妈妈的故事显得好多好多使我敬佩万分的英雄人物都是共产党员,他们 为新中国的建立,为千千万万人民的幸福奋斗终身,洒尽了热血。“我要向他们学习”,热爱 党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中生根发芽。随着年龄地增长,我上了小学,又上了中学,我脱下了 红领巾,又载上了团徽。知识的增多,对党了解的增多,我心中金色的向往一直在闪闪发光, 促使我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初中连续三年被评为区三好学生。

来到市重点中学交大附中念高中,在许多人眼里已是一只脚跨入大学门了。“一心只读 圣贤书”、“苦拼三年进一个好大学:别人对我这么说。是的,交大附中提供了相当优越的学 习环境,不过难道除了读书,其他方面就都不要了吗?我觉得一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学 习重要,然而工作实践能力同样很重要。由于我在美术书法方面略有所长,进校不久就被大 家选为团支部宣传委员,随即又担任年级团总支宣传委员。无论刮风下下雨,不管学习任务 有多么繁重,我总是按时按质地出好黑板报,我把这看作是为广大同学服务和培养自身能力 的良好机会。

高一下半学期,学校新一届党章学习小组成立了。心中金色的向往召唤着我,我积极 参加了每次学习活动。校党总支的领导非常关心和支持我们这个党章学习小组,书记、副书 记亲自为我们讲授党课,每听一次我都得益非浅,我对党的了解更深了,我明白了党的性质 和任务,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我心中热爱党的种子已长成颗枝繁叶茂的大树,我经过成熟的 思考,终于向组织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高二,我新当选为学校团委的宣传委员。是我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同学和老师的 信任。我对自己说,既然大家选了我,我就要认真负责地挑起重任,更大胆地工作。校党总 支和团委老师给了我很多的支持与帮助,在大家的努力下,我校恢复了每日读报制度,给同 学们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明确常中央方针政策创造了条件;我们还定期开展黑板报、团讯 评比,促进全校精神文明的发展;此外又开展一系列形式样的活动,在全校掀起学雷锋树新 风的训潮。最使我难忘的是在党总支的直接关心下创办全市第一份由中学生自办的党章学习 刊物——《向往》。这正是我心中金色向往的体现:我们就象小树一样向往阳光雨露,象小 鸟一样向往光明力量。通过编辑《向往》,给了我思想上进一步提高,能力上进一步发展好 机会。

金色的向往促使我在各方面都力争上游。在学习上从不放松,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平 时在生活上关心帮助其他同学,团结大家一起进步。高中期间我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生干部 和上海市三好学生,金色的向往促使我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了坚定的信念,就不怕 任何暴风雨的侵袭。在八九年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风波中,我始终立场坚定,并配合校领导 稳定一些同学的情绪,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风波平息后,党章学习小组又多次组织 反思学习活动,我认真地总结了思想,并进一步确立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组织上对我也 非常关心,委派有经验的党员老师作我的联系人,经常找我谈心,在思想上不断给我前进的 力量。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更严了,一言一行都以党员的标准来对待,定期向组织汇报思想, 在政治思想上不断地成熟起来。

在我刚满十八岁不久的一天,在九 O 年五月和煦的春风和灿烂的阳光下,我心中金色 的向往终于实现了,我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当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地举起右手,“我 宣誓……”,一种社圣的力量在我心中升腾;从此以后我的生命将不只属于自己,它属于祖 国、属于人民、属于共产主义事业!

后来,我考入了上海外贸学院,担任过校学生会主席,上海市学联副主席,大学毕业后 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

祖国的腾飞,民族的振兴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努力拼搏,无私奉献;社会主义事业的火炬 更需要我们去稳稳当当地接下来。

我心中金色的向往啊,将永远为我照亮前进的方向。

90 届 8 班 顾清

为庆祝交大附中五十华诞而作

校值盛世纪光俏

五十庆典人气旺

莫醉成就攀新高

开创未来献锦囊

退休政治教师 陈宝瑚

学有所得念吾师

——母校诞生五十周年感怀

母校诞生五十秋,

风雨沐露记心头。

园丁扶持千木茂,

慈怀灌注万花稠。

为国离校赴军营,

导师教诲耳畔奏。

漫漫岁月难忘却,

新征程上添锦绣。

62 届 7 班 王德才

一封感人至深的信

编者按:我校六二、六三届学生学习期间,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分挑国家困难, 学校当时做通了家在农村的同学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回乡。

1962 年六三届 1 班同学李秀英写给六二届 10 班顾文梅的信,充分表露了她为分挑国家 困难,坚决服从学校安排的优秀品质,以及她对学校和同学的依恋之情。

信件原文如下:

顾文妹好友:

我就要和您分别了。在分别之际,我回忆起在预科二年来的学习生活中,您和沈文彬都 对我很关心,使我能顺利的学习、工作、生活。我和您好象亲姐妹一样,相亲相爱,您和沈 文彬好象我的哥哥姐姐。现在我就要和您分别了,真是有点依恋不舍,但是为了国家需要, 只好暂且和您分别。分别以后希望您多多来信,使我们的友谊万古长春,用我们沸腾的血液 来灌溉它,让它开花结果!现在要分别了,我衷心的感谢您们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祝您录取大学,攀登科学顶峰!

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

通信地址:上海市川沙县北察人民公社安建生产队第三小队

李秀英 1962 年 月 日

我们的历程

——记我们的“秦鸿钧团支部”历程

虽然我们接过“秦鸿钧团支部”这面光荣的旗帜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但秦鸿钧钧与 韩慧如奶奶这两位老革命,那永远激情澎湃的话语一直激励我们去发扬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 精神。我们团支部已多次组织及具意义的团内活动。

首先,在上学期,我班党章学习小组的同学在龚进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 我们了解了党成立的情况,尤其是在十三位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的蜡人像前,我们想得很多很 多。此外,嘉兴南湖红船的模型与当时革命活动的图片,实物也在展品之更。此行也让我们 受益匪浅。

其次,我们全班同学在教室里收看了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片中的主人公是以秦鸿 钧爷爷与韩慧如奶奶为原型的。影片讲述了秦爷爷与韩奶奶坚持开展地下党活动,发送电报 传送机密文件,最后被捕,秦爷爷誓死不泄密,英永诮义的事。同学们感受颇深,决心努力 弘扬这种坚强不现就是 2005 年 1 月 27 日,我们秦鸿钧团支部代表一行四人趁春节前夕假期 去韩奶奶家探望她老人家。韩奶奶虽已 92 岁高龄,谈吐不清,但对于我的到来仍表示热烈 欢迎,我们在与她大女儿秦女士的交谈中再一次了解到韩奶奶一家当年进行革命活动的艰 辛。更令我们感动的是,对革命作出了贡献韩奶奶却很少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秉持高尚节 操。

今后,我们团支部会一直开展各项活动,使“秦鸿钧团支部”这面旗帜一直飘扬在校 园上空。

07 届 11 班 徐晨



62 届校友、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广钦讲话

作为交大附中的学子,感到非常高兴。1962 年我毕业后进了交大,在交大预科的两年, 一生难忘,当时我们国家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本来我们是保送进入大学的,为减轻国家困 难,所以压缩了大学招生,8%上大学。但我们预科学生经过高考,几乎都进入大学。母校老 师的教育一生难忘。母校为我们后来的成长打下了基础。

我目前还在工作岗位上,我将发扬交大附中的传统,为母校争光。

汤兰祥校友致辞

今天见到的许多校友不认识,但心情十分高兴,因为我们是校友。去年 50 周年校庆由 于身体原因未去上海。半年后,在京的校友今天相聚在这里,胡益培校长、陈德良、汪金根老师来京,使我这个校友有了贡献的机会。

这次,周新嵩校友化了很大的功夫,半年中一个个校友找。作为东道主,我对母校的 老师、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在京的校友今后将加强联系。校友会的 一个重要任务是促使校友之间的联系。

今天出席会议的有速中的、交大预科的、交大附中的。我们 63届考入母校时是交大附 中,后来经历了改上工预科、上工附中、交通中学,一直到后来改为交大附中。说明学校经 历了很大变化。在京校友对母校的深情,对母校的良好祝愿通过老师带回母校去。

刚才,大家看了航天城的情况。杨利伟上天后,我们所成为热门的一个所。本来杨利 伟要与我们见一下面的,他也答应了。但昨天到新疆出差去了。现在神舟六号已在紧张的测 试,全国人民很关注,下半年将发射,这次是 2 个人上天,5 天。这比神舟五号要艰难得多,是一个新的起步,对全世界会产生很大震动。神舟七号也已在准备,到时要出舱活动,还要建空间站,所以神六号是承上启下,但总的说来我们是少说多做。最后祝大家在航天城的活 动愉快。

胡益培校长讲话

首先向大家问好,感谢历届在京校友来到航天城。感谢周新嵩、汤兰祥、朱元涛等校友为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化了大量的心血。

交大附中已走过了五十一年历程。我在这个学校工作至今已五十一年,对学校感情太深。办校初期,是速中学生教育了我,因为速中同学许多优秀的品质感染了我。

交大附中良好的校风是从速中及预科时打下的,你们是有功劳的。如 63 届出了不少人才,有高考状元。现在学校要办成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学校,希望校友会今后继续支持交 大附中的发展。学校也会把好的作风、传统继承下去。

望校友们多保重身体,延年益寿。身体是最重要的本钱,要做到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

祝大家全家快乐!

原上海市第二速中陈枫副校长讲话

同学们,今天能参加这个会议,十分高兴。我是从朝鲜回来后先在市东中学工作,后调 入二速中筹备学校。当年的学生是从工厂、机关、部队选拔而来的,教师是从中学里挑选来 的,我在市教育局人事处挑了许多优秀教师。我校的学风、教风、校风一办校就很好,同学 们学习非常刻苦,除上课外大家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老师是全身心扑在学生身上,都住 校,领导也住校。那时学生正是如饥似渴的学习,老师是精心辅导。我常参加语文组老师的 备课,有时也听课,老师上课批改作业非常认真。如吴广洋、吴月宝老师。1955 年,速中 合并,我就离开了速中。

尽管我在速中工作仅一年,但这一年在我工作过程中是影响最深、最美好的一年,永 不忘记的一段历史。1958 年,我到北京工作。我一生都搞教育,普通教育、大学教育、成 人教育。我们教育学生要后来居上,一代超过一代,我们的国家才会不断进步发展,人类也 才会不断进步。我的宗旨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工作。

这次,北京校友聚会,真是难得的机会,我似乎回到了五十年前的时光,虽然大家头 发白了。非常感谢陈德良老师、周新嵩校友,给了我与大家见面的机会。

祝校友们身体健康,能发挥余热的继续发挥,不能发挥了,就颐养天年!

在京校友相聚航天城 欢声笑语不忘母校情

——北京校友联谊会成立

2005年4月23日,上海交大附中在京部分校友相聚航天城,召开北京校友联谊会成 立大会。

出席会议的有专程从上海赴京的校友会名誉会长胡益培、秘书长陈德良、在京理事周新嵩以及历届校友近四十人。原上海市第二工农速成中学党总支书记、副校长陈枫应邀出席了会议。

校友们先在市中心的远望宾馆集中,然后乘大客车前往几十里外的航天城。师生、校友在相见的一瞬间,紧紧握手,热血沸腾,有的热烈拥抱。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 到达航天城后,在 63 届校友,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总工程师汤兰祥带领下,参观了航 天指挥中心,神舟号训练舱,航天员离心训练器,体能训练馆等。汤总还介绍了神舟六号的 情况。

会议在航天城会议中心举行。周新嵩汇报了这次会议筹备的情况,汤益祥以东道主身 份致欢迎辞。在宣读了徐向东校长给北京校友的信后,胡益培、陈枫相继讲话。62 届校友、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广钦代表校友讲话。陈德良简要介绍了校史及五十周年校庆盛况,并向 校友赠送了校庆资料及光盘、校友纪念章等。校友向老师赠送了纪念品,向学校赠送“圆梦”工艺品。

会议确定北京校友联谊会联络员五人,他们是58届周新嵩、曹丽云、63届汤兰祥、 76届朱元涛、79届顾犇。

校友们十分感谢母校对北京校友的关心,同时深深表达了对母校的思念之情。校友们共同的心愿是祝母校越办越好。

(校友会秘书处)



Heroes of Class Ten

(06 届 10 班英雄录)

溶溶的月色,脉脉的夜,静静地泻在广袤的土地上,挽起窗帘,拖着疲惫至及的身体,看窗外如水的月光悄悄洒在熟睡的大地上,看远处的点点的灯火亮了又灭,暗了又明,心湖 不禁泛起一阵涟漪。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这是种怎样的无奈啊!而我们注定要忍受这般无奈,当几 十双陌生的眼眸初次聚焦,认识成了一条条直线的交汇,而今面对着分班,一双双眼眸中分 明是千丝万缕的不舍和依恋,对于每一个Heroes of Class Ten又怎舍得说再见。

和风夜拂,树阴婆娑,树像喝了壶上等的月光酒,影子在墙上微微地摇曳着,体味着 无边的韵意……

还记得吗?绿荫场上有过十班英雄们的汗水,当十班的英雄们拼搏站到了霸王杯的决赛 场上,当他们奔跑的大汗淋漓,受了伤却又坚强的挺直腰板,咬紧牙关,当形势一边倒向对 方时,他们仍势气高昂,决不放弃最后的希望。场内斗志昂扬,场外的我们又岂能袖手旁观, 高举自制的旗帜,标语,甚至连一向矜持的女生也抑制不住大喊加油,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身为十班的一员而无比自豪,而不在乎末了的失败。

“卧看残月上窗纱”,在夜的深处,树也缥缈……

还记得吗?当我们盼来了学农,解甲归田,初尝集体生活,齐心协力的完成一项项农活;生日榜上那一句句意味深长的祝语;上课时,那一端端啼笑皆非的哗众取宠;课间,那一个 个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忍者神龟,海阔天空的大话家。一定还记得,一起奋笔疾书,备战考试; 一定还记得,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抱头痛哭;一定还记得,迎新班会上,齐乐融融。怎么舍得说再见,相濡以沫一年多的兄弟姐妹们。

夜是一切喧嚣散尽后,时钟轻轻走过留下的痕迹

We are heroes of Class Ten.也许太多的惊心动魄没有平淡那么真,平淡中我们认定了这个集体。在这个家中有太多的熟悉与亲切,怎么舍得说再见。可是我们已明白我们要忍受这般无奈,那就任时光飞逝,却永驻你我心田吧!

2006届10班

刘晨燕



读 67 届 3 班张康庭学友一文

《记沈蘅仲老师难中琐事》有感

风雨同舟五十年,披星戴月勤钻研。

任凭风浪置度外,为国为民树众贤。

如今桃李满天下,阳光雨露照人间。

恩师名著人人爱,教书育人代代传。

从第一速中到工农速中,继交大附中。五十年来,风雨沧桑、历经艰险,任 劳任怨。尊敬的沈老师,为人中肯,生活俭朴。爱生如子,平易近人。讲课文深 入浅出,批作业一丝不苟。真可是:为人师表典范,教书育人楷模。是我们终生 难忘的良师益友。衷心祝愿敬爱的沈老师健康长寿。

58届1班 郭剑华



简 讯

今年三月,我校被上海市科技教育党委、市教委、市中小幼教师 奖励基金会评为“上海市普教系统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今年一月,我校被上海市教委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评为“上 海市中小学示范图书馆”

(校办)



教育科研  蔚然成风

我校教师在 2001-2003 年共申报了 69 项科研课题,参与教师 90 多人。2003 年, 学校评出校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2 个、二等奖 4 个、三等奖 8 个和鼓励奖 12 个。2004 —2006 年,又有 83 个课题被批准立项(其中校级重点课题 31 个),参与教师100 多人,占在岗教师总数的 90%以上。

学校已开发编写校本教材 20 多种(本)。物理教研组承担了由教育部基础教育 司下达、上海市教委承接的“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建设研究项目”的子项 目:《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物理)建设和开发要求的研究》。语文教研组关于《中 学语文活动艺术》的课题研究被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立项的 实验课题。史、地、生、政治、心理等学科的部分教师承担了市教委教研室主持的 市级课题《拓展型课程的开发研究》的子课题《学科中的拓展型课程的开发研究》。 另有8项区级课题,其中3项为区级重点课题。

今年年初,学校通过中国人才研究会与教育工作委员会的专家评审,被批准为 全国首批科研兴教示范基地。在 4 月份的杨浦区第八届科研成果评奖活动中,学校 被评为杨浦区科研先进集体,同时,我校的科研成果《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改 革》荣获一等奖,另有《“课题式综合学习与实践”研究型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高中生创造力内隐观的调查研究》、《体育教学中“乐学会练”的研究》、《学 生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和《完形填空试题简介与解题技巧》等7项课题获得5项二等奖和 2 项三等奖。

我校把科研与教研、科研与教改、科研与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与学校的可持续 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的科研实践,不仅大大改变了学校科研工作的面貌,也使学校 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教研处 李洁玲)



母校拾遗

说不上具体是因为什么,只是突然间的想念,便只身一人回到了母校。那是一个充 满春意的下午,阳光暖暖的撤在身上,让心情明朗,步履也仿佛轻松了许多,眼前的一切带 着色彩。

去往学校的路是那么熟悉,曾经有过在这条路上奔波,有过在这条路上嬉笑。会拖着 疲惫的身体去往车站,也那么重拾信心地通过它进入学校。周围的景物熟悉的没有视觉上的 冲击,但却有那么强烈的感情上的冲击。这是一种从来都没有过的感觉,望着眼前的一切竟 会有不可名状的星星点点心中的火花。

交中的校园是很美丽的,在我的心中一直这么认为着,即使现在大学占地面积大了,我 也总唠唠叨叨的跟新同学说交大附中的校园有多么漂亮,操场有多大,, 宿舍条件多么的好,公寓式的,每人都有自己的书桌……,也许这也是一种印记,作为交中 人的印记,虽然平凡,却那么深的刻在脑海里,抹不去。

到了大学,你会觉得交中的老师是很值得你留恋的, 交中的老师都是你的朋友,他们关 心同学,保护同学,也许有时跟父母一样让不少学生觉得‘‘罗嗦”,但他们付出的情感是那么 切实的。当没有人在身旁叮嘱你的时候,你才会在此刻感受到这份爱。关键在于他们的善良和 真诚在你离开交中后,你会猛然地感觉到。

交中是我脑海中、人生中非常抹不掉的一段记忆。也许这种记忆比许多同学更多一点。 在我看来,在这里的三年是我最快成长和有最大收获的地方,在这里我感受到竞争的压力, 被打击过,奋起直追过。在山顶上掉下来,又那么艰辛地再次爬上去。在这里我设想有一番 作为,辛勤耕耘,为学校,为班级,为自己。也有过重重的误会、矛盾,会有委屈,也那么 顽强地战胜它。享受过这里的阳光、星空、同学的团结、友谊、嬉笑打闹、老师的安危、鼓 励以及一切在这里的快乐。更让我终生难忘的是我参加了党章学习小组,赴革命老区延安等 地考察,毕业前,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交中给予我许多,我学会戒骄戒躁,学会不 屈不挠。

我想。或许很多学弟学妹也在这里抱怨,由于竞争压力的巨大,由于种种的心中不快。 回来看到的这些熟悉的面孔让我想起了曾经的自己,在这里的感受。因为我也有着类似于 这些的不满。但现在回来回过头来看,那些不满是不值得一提的,一切不快乐都过去,留在 心中的只有母校的这份美好。

回母校的感觉真好,也得知了一些有关交中发展的消息,更是欣喜不已,感叹于自己也 曾是这里的一名莘莘学子,也祝愿交中会越来越好。

2002届6班 武斯婕

(现就读于华东政法大学)



那年,我校来了外国打工仔

1999年暑假,我校来了一批老外工人,施工建造大操场塑胶跑道。他们来自德国和捷克。

我几乎每天都到学校,看到了工程进展的全过程。更看到了这批东欧的工人那种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工程质量严之又严,以及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使我深受教育。

塑胶跑道是我校新建操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400米,标准的8根跑道。 是将原来的 300 米跑道翻除,又将学校最南面的风雨操场拆除后重建的。

那次来承包工程的是由市教委介绍的,位于德国墨尼黑市北部巴伐利亚洲的 波利坦公司。这是一家闻名世界专门承建体育场地的公司。已先后在50多个国家承建过运动场塑胶跑道。

这是他们第一次到中国来。为了在中国打开市场,创名牌质量,特地将正在 西班牙施工的高级工程师奥利佛抽调过来,担任领班,负责对我校塑胶跑道的施 工。5 名施工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来自捷克。其中一个叫彼得的是布拉格大学 刚毕业的硕士生。中方人员有4人,是市教委下属的健生公司选派的技术人员。在整个施工中,中方人员仅仅是做好助手工作。

施工用的设备、原材料红黑像胶粒子、聚胺脂粘合剂等均从德国海运到上海港后,再用汽车运入我校的。

施工初期,是摊铺黑色的像胶粒子(用聚胺脂粘合剂拌好的)。那几天,烈日当空,中午地面温度高达 45 度,他们的脸个个晒得通红,汗水湿透全身。人 站在一个地方,地上即刻一片积水(汗水),但没有一个停下来歇一会的,偶尔 有人将 5 升装的农夫山泉矿泉水往嘴里倒。他们有的在推车装运材料,有的在跑 道上摊铺塑胶粒子,有的在搅拌机上操作。更让人感动的是,跑道边的栏杆下,由于机械无法作业,他们就蹲下身来,用手摊铺塑料粒子。遇到下雨,由于粘合 剂不能碰到水,只能等上五、六个小时,等地面干了再施工。

为了赶进度,又保证质量,他们经常是从清晨起连续作战,有时中饭在下午 二、三点钟才吃,且一边吃一边施工。有好几天是连续施工在十二小时以上。我看到他们的领班亲自做小工的活,用小刀在不断地修整不平的粒子。有一 次,一位工人拉肚子,但他硬是跪在地上坚持干活。负责搅拌粒子的几位工人, 由于红色的粒子喷发的气雾将衣服染成红色,一出汗,地上竟成了红色的“水塘”。 我撬起大拇指:OK!他们以微笑表示感谢。

中方人员曾建议他们晚上施工,但他们没同意。因为在灯光下,人的视线往 往会发生偏差,形成高低不平,影响质量。可见他们对质量要求之严。 老外们的环保意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堆料场整齐清洁,多余的边 角料用塑料袋装着,一定数量后运出校外。在最后的喷塑阶段,为了不让喷塑时 产生的雾气溢出跑道,他们在跑道四周全部用塑料布围起来。最后两天,正值学 生开学报到之际,考虑到塑料有微毒,他们等到学生全都进入教室后再施工,学生下课后就停工。真正做到了文明施工,成为文明工地。

经过老外工人的辛勤劳动,红色的塑胶跑道终于完工。十分平整、十分漂亮。 测量了500多个点,无倾斜,达到了设计标准。中国田径协会将我校的体育场认 定为“田经比赛场”,树铜牌于跑道边。

一次下大雨,我用一元硬币放在跑道上,积水没有淹没硬币。雨停后,不到 10 分钟,积水全部退净。

后来,经有关部门评定,我校的塑胶跑道质量为全国第三。中央电视台第二 頻道曾来校拍摄过一组镜头,我在其中也讲了一句话:跑道质量好,有弹性,很受学生欢迎!

六年过去了,红色的塑胶跑道并没因频繁的使用而变得陈旧,相反,与跑道 中间一年四季长绿的足球场连成一体,显得格外靓丽。这又让我想起,那年,在学校打工的那些老外们!

(陈徳良)



热烈祝贺

63 届校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汤兰祥同志,2004 年荣获国务院 颁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校友理事会会长,79届校友、上海华山医院院长、著名手外科专家徐建光同志,荣获2004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 技奖”一等奖。

81 届校友,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执行副总裁张素心同志,荣获2003年度“上海市十大青年经济人物”称号,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 58 届校友,上海海光机电技术研究所所长陈嘉明同志,荣获 2004年度“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称号。

历届校友及全体师生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胡杰



徐向东校长给在京校友的信

尊敬的各位校友:

大家好!

在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北京校友联谊会正式成立了。我谨通过陈德良老师,并代 表全校一千八百位师生员工,向联谊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座的各位校友,并通过你们向全体在京校友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50年的办学历程,三迁校址,七易其名,但学校“朴素、务实、求是、创新”的优良传统 始终保持。尤其是学校创建之初“工农速成中学”的特殊性质,以及随后一直是上海市教委直属的市重点高级中学的发展历史,决定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交中学子,他们“政治坚定、作风朴实、潜质丰厚”。50 年来,学校培养的一万六千余名毕业生,成为建设社会、发展社会的生力军。今天在座的各个时期的校友,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校友是一所学校不可多得的财富,校友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的每一个成绩,母校都会感到骄傲和自豪,并 使其成为教育在校学生,发扬学校传统的有效资源;同样,每一位校友也时刻关注着母校的发展,母校的一切都会牵动着校友们的心绪。学校主持成立校友会,正是为了架起校友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掘优质资源,为培养更多优秀毕 业生,为使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近几年来,学校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校园面积已达 86000 平方米(约 130 亩);2004 年高考达线率为 100%, 其中一本率为 94.17%,名列上海市前茅;2005 年初,成为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所有成绩的取得,是历届交大附中学生和老师们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在这里召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北京校友联谊会成立大会,标志着我校校友会的工作又迈出了坚实而有意义的一步。希望各位校友能“常回家看看”,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分享我们的成果和荣誉。

最后,祝各位校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欢乐!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校长:徐向东

2005年4月23日



学生党建 全市领先

5月17日,05届陶靓、陶琳、李愚鸿、刘吟晨同学被发展入党。这是我校自 1982年以来,发展的第151名学生党员。

1982年,我校共青团开展“推优”工作,率先在全市成立学生党章学习小组。至今已有2800多人参加,700多人递交入党申请书。

“早选苗、早培养、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以及发挥“四个一”的功能(一支队伍、 一份刊物、一本党课教材、一组计划),处理“五个一”辩证关系(培养与发展、传 统与创新、条件与实际、党性与个性、质量与数量)的经验,多次在市、区有关会议 上介绍或在刊物上发表。

为培养青年共产主义者,学校每年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前往井冈山或延安嘉兴南湖等地考察学习。不少同学在校内实行挂牌服务,承诺:“我是入党积极分子,有事请 找我!”

每年对高三积极分子举办业余党校培训。经广大师生评议,党组织严格审查,一批又一批学生在党旗下宣誓入党。

(团委 张 林)

学科竞赛 硕果累累

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参加市及市级以上学科竞赛中硕果累累,每年有200人次获奖。我们从中挑选部分获奖的情况,让广大校友分享其成果。

数学:在04年上海市TI高二数学竞赛中,05届10班黄冠获一等奖,另有三人 三等奖;在同年上海市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赛中,05届10班徐昊获一等奖,一人二 等奖,八人三等奖;在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中,05届10班洪文益一等奖,另有九人二 等奖,十人三等奖。齐晶等九位同学在去年市中学生应用数学夏令营小论文赛中分获 最佳论文奖、优秀论文奖和论文奖。

物理:在2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05届10班陈俊彦、贺孝恺、徐晓东、杨 旸获一等奖;另有十二人获二等奖;十人获三等奖;在市第十届高二物理竞赛中,我 校获重点中学组团体第二,05届程启宇等五人获一等奖,六人二等奖,四人三等奖; 在市第十届高中物理基础知识(IT 杯)赛中,获团体二等奖,06届10班张宁、程挺 一等奖,四人二等奖,一人三等奖。

化学:在去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赛中,05 届 10 班刘念、洪琦俊、韩敏奇,06届10班程挺、林清舒一等奖,另六人二等奖,四人三等奖;同年在市青少年“白猫杯” 应用化学与技能赛中,团体一等奖,05届10班朱左源、06届10班陆云达一等奖,三人二等奖,十一人三等奖,在今年市“东华杯”赛中,团体二等奖,六人二等奖,五人三等奖。

英语:在去年市高三“海文杯”赛中,05届8班黄晨倩获一等奖,一人三等奖。 语文:在去年“光明乳业杯”首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07届10班冯霏、05届11班陈旖旎获二等奖,四人获三等奖;在第三届“动感地带杯”中学生古诗文阅 读大赛中,05届8 班黄晨倩二等奖,四人三等奖。

信息科技:第十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奥林匹克联赛,05 届 1 班曾明一等奖,一人二等奖,一人三等奖;去年市中小学“卡西欧杯”信息科技学科竞赛,三人获高三程序 设计二等奖,三人三等奖,一人获高中网页创作二等奖。

生物:在04年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中,05届2班王嘉骊等三人二等奖,二人三 等奖。

(教务处 倪桓华)

传统体育 重放异彩

我校历来重视体育工作,历任领导都将体育工作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来抓。 从五、六十年代起,射击、篮球、田径等已形成传统项目,延续至今,且在今天 有了新的发展。杨浦区命名我校为体育传统学校。

近几年来,在全校师生人人参与体育活动以及每年举行校运会的基础上,加强了 对各运动队的建设。传统项目,重放异彩,新建项目,硕果累累。近两年来,在参加 市、区的比赛中,已有上百人次获奖。

2003 年,在杨浦区广播操比赛中,我校获得一等奖,拳头体育传统项目射击队, 每年在上海市中学生射击比赛中屡屡获奖,如去年在上海市射击锦标赛小口径 30 发 卧射中,男、女均获团体冠军。2003 年,我校恢复组建了男、女篮球队,作为我校的 又一传统项, 目,组建当年就夺得杨浦区中学生高中组男子冠军,女子亚军,2004 年再获男、 女亚军。田径队,在 2004 年区秋季田径比赛中,男、女均获团体亚军,有 4 人获单 项第一名、3 人第二名、7 人第三名,并有多人次打破校纪录。今年,有两位同学达 到国家田径二级运动员称号。乒乓球,去年在区“李 男杯”比赛时,男、女均为团 体冠军,还获男、女单打冠军;羽毛球,在去年上海市“振根杯”赛中,女队获冠军, 在区里比赛时,男、女队均获亚军;我校新组建的健美操队,2004 年在市中学生“青 德基杯”健身健美操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比赛中均获三等奖,在杨浦区比赛时获一等 奖。

我校的足球队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在 2003 年上海市“校长杯”重点中学组比赛中 已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在上海市 2004 年“美年达体育创意 大宗”自编游戏表演中获一等奖,在指定游戏表现中获二等奖。

体育,我校精神面貌的体现。体育,促进着每一个学生健康的成长。

(体育组 郁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