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第1期

发刊词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友通讯》在广大校友的期盼和帮助下,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这是一份为广大校友 服务的刊物。它旨在报导母校最新的发展情况,反映师生教与学的动 态;交流各地校友、各届校友分会活动的信息;刊登校友对母校发展 的意见和建议;提供校友咨询服务的渠道;介绍对社会有突出贡献校 友的事迹;发表校友撰写的有关文章等。

《校友通讯》将每季度出版一期,并分寄给校友会成员。 敬请各地(包括海外)校友加强联系,经常来信来稿,提供本人 或其他校友的信息和资料,使这份刊物成为母校与校友、老师与学子、 同窗故旧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桥梁,并为交大附中的发展不断作出 贡献。

《校友通讯》编辑部




关于成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的公告

经校友会筹备委员会两次会议讨论,决定从即日起成立上海交通 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

校友会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工农速成中学、上海交 通大学预科、上海工学院预科(附中)、上海市交通中学的历届校友自 愿组成。各届校友以及在海外或外省市的校友将成立分会。 校友会的工作,包括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开展活动等将在校庆 以后再拟定。

特此公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2004年10月6日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章程

(2004 年 11 月 6 日第一次理事会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会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Alumni Association to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第二条 本会是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包括前上海市工农速成中学、上海交大预 科、上海工学院预科(附中)、上海市交通中学]校友自愿组成的群众团体。

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是:加强校友与母校及校友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发扬交大附中 “求实、求高、求新”的优良传统,为母校创建成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高中作贡献。

第四条 本会接受上海市教委、上海交大、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 本会会址设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内。 

第二章 任务和活动原则

第六条 本会的任务

(一)组织校友联谊活动,加强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二)为校友之间的业务合作牵线搭桥,为母校的发展建言献策;

(三)编辑出版面向校友发行的内部刊物《校友通讯》;

(四)建设并管理面向校友的“交中校友”网站;

(五)开展校友捐赠,建立校友基金并进行统筹管理;

(六)为校友子女开展升学、就业咨询活动。组织校友子女到交大附中开展学习、文 娱、体育等活动。

第七条 活动原则

(一)本会按照核准的章程开展活动,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社会道德;

(二)本会的一切活动以非营利为原则。 

第三章 会员

第八条 本会由个人会员组成。

第九条 凡遵守本会章程,有加入本会的意愿,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包括学校 前身)学习过的学生,经与本会联系登记后均可成为本会会员。

第十条 会员的义务:

(一)执行本会的章程和决议;

(二)维护本会的合法权益;

(三)完成本会交办的工作;

(四)向本会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五)会员入会,每年交纳会费拾元。(十年一次交纳)捐赠不限。

第十一条 会员的权利:

(一)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有参加本会活动的权利;

(三)有优先获得本会服务的权利;

(四)对本会工作有批评、建议和监督权;

(五)有自由退会的权利;(退会应书面通知本会)

(六)有获得《校友通讯》的权利。

第十二条 对违背本会章程或有碍本会名誉的会员,经理事会通过,可予以取消或 暂停其会员资格。

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

第十三条 本会设理事会。理事在各届校友中产生。产生办法可由校友推荐或领导、 教师推荐。

第十四条 理事会的职责:

(一)对外代表本会工作;

(二)选举和罢免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提出下届理事会理事初步人选,聘请名誉 会长;

(三)讨论和确定本会工作的方针、计划及重大问题;

(四)解释和修改本章程;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六)决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等的设立和撤销。

(七)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八)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五条 理事会议如作出决议,则本次会议须由半数以上理事出席,并经到会理事 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六条 理事会每届任期 5 年,理事可连选连任。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 情况特殊可随时召开。

第十七条 本会设名誉会长若干,会长一人,副会长若干,理事若干,秘书长一人, 副秘书长若干。(根据工作需要,可聘任在校干部若干人担任本会工作)

第十八条 本会会长的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

(二)检查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三)代表本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和协议等。

第十九条 本会秘书长的职权:

(一)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

(二)提名各办事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交理事会决定;

(三)决定办事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

第五章 资产管理和使用

第二十条 本会经费来源:

(一)校友及社会捐赠;

(二)母校资助;

(三)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的收入;

(四)利息等增值收入;

(五)其他合法收入。

第二十一条 本会经费用于本会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发展,不在会员中分配。

第二十二条 本会的资产管理执行国家规定和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理事 会和财政部门的监督,每年在校友通讯上向会员公布一次帐目。本会换届或更换会长之前依 法接受财务审计。

第二十三条 本会专职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交大附中的有关规定执 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会终止活动或解散,必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

第二十五条 本会终止后剩余财产,在上级监督下,按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 本会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二十六条 本章程经 2004 年 11 月 6 日第一届理事会表决通过。

第二十七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会理事会。

(2004 年 11 月 6 日)



校友会理事会召开第一次会议

2004 年 11 月 6 日,校友会理事会第一次议在学校召开。出席会议的包括工农速成中学、 上海交大预科、上海工学院预科(附中)、上海市交通中学的历届校友中产生的理事共 38 人。 名誉会长、第三任校长胡益培也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徐向东校长主持,他首先对校友们周末回母校表示热烈欢迎。然后对校庆五十周 年庆典活动以及学校目前的情况作了简单介绍。原校党总支书记陈德良对校友会成立的经过 作了汇报。

会议讨论了校友会章程并一致通过。通过了 59 人的理事名单。会议提议石汉鼎等四任 校长为校友会名誉会长,得到大家一致拥护。徐向东校长对会长、副会长的情况作了介绍, 并提请会议审议,最后一致通过。新任会长徐建光(79 届 8 班校友,现任华山医院院长) 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表示将在五年的任期内尽力为大家服务,并把交大附中的校友会办 出特色来。副会长朱章玉(60 届校友,原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以及理事钟 幼伟(79 届 6 班校友,现上海市委组织部办公室副主任)作了发言。最后,老校长胡益培 讲了话。他们都表示了对校友会的积极支持,祝愿交大附中越办越好!

会议商定,第二次理事会议将在三个月后举行。

校友会秘书长陈德良就出版《校友通讯》的有关问题作了说明,并决定在年底前出版《创 刊号》。届时,按校庆时校友们登记的地址分发。

会议结束后,到会的全体理事在办公楼前合影留念。

(陈德良)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校友会组织机构成员

(建议名单)

名誉会长(4 人)

石汉鼎  胡益培  许镇国  邵士信

会 长(1 人)

徐建光

副 会 长(4 人)

徐向东  陈德良  朱章玉  吴  军

理 事(59 人)

徐向东周新嵩童明旗朱章玉王海兵陶爱珠(女)陈培余
刘耀国陈德良邓若二沃永光张桂泉吕美顺(女)王  峥
丁海安马  琳翁德坤吴  军包  雨(女)蔡恭杰倪小弟
徐松亮杨 英(女)王  辛(女)魏  敏张海燕(女)王满珍(女)蔡达峰
戴海波吴 钢江海虹钟幼伟徐建光印  杰毛大立
任善琪陈 简程亦斌李蓓蓓(女)林  岚(女)沈文峰李建明
蒋雷霆朱伊蓓(女)王 婷(女)丁欢欢李金泽朱一村陶  捷
王  尧徐  骎(女)严正行孙园园(女)殷  骏李  磊顾晓磊
张  濠马吉祥胡  杰



秘 书 长(1 人)

陈德良(兼)

副秘书长(3 人)

翁德坤  张桂泉  胡 杰

2004年11月6日



关于交纳会费的告示

上海交大附中校友会已于 2004 年 10 月 6 日宣布成立。按照校友会章程,凡与本会联系后均成为本会会员,并每年交纳会费拾元。原则上五年一次性交纳(计50 元)。交款方式如下:

1、通过邮局直接将会费寄往上海交大附中校友会。

(校友会在邮寄《校友通讯》时将收据一并寄给你)

2、通过银行转帐,学校帐号为:056189-26020000089 建行上海市高境支行

(请注明校友会会费)或学校会计室。

3、本人或委托他人直接将款项送到学校,交校友会秘书处(办公楼 304 室)

4、个人或单位对校友会的捐赠,也可以通过上述途径。

上海交大附中校友会

2004年11月8日



校友会人物介绍

徐建光

徐建光,1962 年生。79 届 8 班学生,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医科大学(现为复旦大 学)医学系,大学毕业后在华山医院工作。1985 年 8 月至 1996 年 11 月历任华山 医院手外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期间获临床在职硕士、博士学柆。现 为华山医院手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并担任中华 手术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显微外科学会、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常务委员, 以及《中华手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修复重建杂志》常务编委等职务。他是我国手外科和显微外科领域杰出的 中青年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擅长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手外伤后的功能重建、游 离组织移植及其成活率提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 20 年的临床工作中,始终视 病人如亲人,坚持以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为患者诊治疾病。他以第一负责人身份 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及上海市科委研基金资助;并作为主要科研负 责人员多次获得国家级、卫生部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杂志 上发表论文 30 余篇;参编手外科、显微外科及骨科专著 10 余本;已培养博士、 硕士研究生 20 余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国家教委“跨世纪优 秀人才”、“全国医学科技之星”、“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劳模” 等荣誉称号十余项。


徐向东

  • 徐向东,1965 年 6 月生。

  • 1995 年 3 月,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工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参加工作。

  • 1993 年 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95 年在交大研究生院管理处工作。

  • 1997 年 11 月任交大电子信息学院任团委书 记、学生党总支书记。

  • 1999 年 4 月调入交大附中任副校长。

  • 2001 年 10 月任交大 附中党总支书记副校长。

  • 2002 年 8 月任常务副校长。

  • 2003 年 10 月任校长。 

  • 2003 年被评为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


朱章玉

朱章玉,1940 年 11 月生,交大预科 60 届 8 班学生。当年任学生会主席。1965 年毕业于上海交大自动控制系,留校从事核潜艇惯性导航研究工作。从 1979 年 起先后任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教研室副主任、精密仪器系副主任、 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主任。1997 年 2 月任上海交通大学、 中科院上海分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2000 年 2 月兼任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医工研究院药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生命科 学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 21 世纪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他多年来致力于将生物学、医学与工程学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生态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和“微生物发酵工程”,在农业生态工程、新能源开发、废水 生物处理、饲料开发、营养保健品及医药医疗器械研制方面卓有成效,领导研制 开发了“昂立 1 号”口服液和 ICEAS 生物废水处理工艺。著有《光合细菌研究 及应用》等论文报告七十余篇。曾多次获上海市农委技术进步一、二、三等奖; 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991 年获国家“七五” 重点科技攻关优秀成果奖。1987 年被授予“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89 年被 授予“全国优秀教师”,1992 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 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 年被授予“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朱章玉教授是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协高 级会员、高顾委委员,上海市苏州河综合整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专家 委员会委员。


吴军

吴军(原名吴庆年),67 届 8 班学生,现年 56 岁。1969 年下乡奉贤星火农场,70 年代初上调市公交公司,多年被评为优秀售票员。1983 年辞职南下深圳,蛇口, 在黄宗英任董事长的多乐文化娱乐公司任中方副总经理,投身中国影视界的改革 探索。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率先独闯非洲。在利比里利,几内亚等国创办商 业批发、零售。1995 年回国创业创办了上海斯多克百货公司及多家联锁店,专 营中国库存积压百货的销售。近年又在德国、英国开办斯多克商店。吴军是老三 届校友会的会长,为老三届校友会提供资金奖品等资助。


翁德坤

中共党员,现年 57 岁,66 届 4 班学生。1968 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 团,曾任团政治处宣传干事,新闻干事,报道组长、理论干事。恢复高考后首届 入大庆石油学院数学系。八十年代在崇明县工业局任政工宣教股长。中共县委宣 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县电视大学校长等。1988 年调入市农村党委,创 办《上海郊区报》(现名《东方城乡报》)、《现代农村》杂志社,任常务副主编 等,现在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农科热线工作。在兵团期间曾立三等功一次。在市农 村党委被评为优秀党员,记功一次等。

翁德坤是老三届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陈德良

1944 年 10 月生,1963 届 9 班学生。1961 年参军,1966 年 3 月复员回 校工作至今。先后担任校团委书记、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党总支书记。 长期从事学校德育工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不断开拓创新德育工作,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他撰写的德育论文、经验、体会、通讯报导等计 230 多篇,先后发表 在本市的一些报刊杂志上。2004 年 5 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心 声——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心路历程》一书。他曾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 一次被评为上海市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

2004 年 10 退休,学校返聘,主要从事校友会工作以及编写校史工作。


张桂泉

张桂泉,1944 年 8 月出生。63 届 7 班学生。读书期间曾负责校广播台、阅览室、 艺术团戏曲组、校足球队等。

高中毕业后,参加师资培训,毕业后分配到粹文中学(现为风华中学)担任教师, 后担任教导处教务主任、总务主任等。从 1984 年起先后在上海职大联合学分制 大专部、上海旅游培训中心任教务长等;1993 年起,在上海江南旅游服务公司、 上海新千年旅行社有限公司等担任副总经理、总经理。


胡杰

胡杰,1971 年 8 月出生。1992 年 7 月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交大附中、先 后担任校团委书记、政教处主任。目前,担任校务办公室主任。



热烈祝贺校友会成立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交大附中在一片彩旗飘飘的喜庆气氛中迎来了她 50 岁的生日。10 月 6 日校庆当天,张林副校长在校庆典礼上宣布,交大附中校友会正式成立了!在此,我谨代表在校 1600 多名学子,对于校友会的成立表示最诚挚的祝贺!

弹指一挥间,交大附中已经走过了 50 年的历程。风风雨雨中走来,前辈们在这片土地上记录下了太多的回忆与往事。从工农速中的第一届学生起,交大附中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名副其实的社会栋梁之材。昔日校友,在 10 月 6 日这天,一起回到了这里,回到了他们熟悉却又不熟悉的交中校园。

那天,我见到了交中学子真正的风采。无论是刚刚毕业的学长,还是早已年过半百的前辈,我都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朝气”。

这是时代的气息,是交中学子特有的气息。看着这些阔别多年的校友们围坐在一起,讲述着那些过往云烟,原来回忆也可以那样甜蜜与幸福。我想,校友会的成立,放在这天,这个特殊的时候,本身就有了一种特殊的含义。如果她的作用是方便昔日校友们的联系,那么我想,她已经开始发挥功效了。

作为一名仍然在校的学生,或者说,作为一名在校的高三学生,一年以后,我也将要离开这个校园,去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学习、发展。而当我仍然在校的时候,我已经看到了校友会的成立,也同时见证了那一刻的真实。我不再担心,不再彷徨。我知道,在我想念这里的时候,母校的一草一木,永远都像我们敞开着大门。

祝愿校友会的明天,会像这金秋的天空一般晴朗明亮、万里无云!


2005届7班 校学生会主席 戴维娜

2004年11月13日



海外校友祝贺信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暨校友会筹备组:

今天是母校的生日,作为一名身在海外不能亲身参加今天校庆活动 的校友,我要向母校建校 50 周年和即将成立的校友会表示最热烈的祝 贺,向母校领导,所有教师和广大海内外校友表示最良好的祝愿。

今天是母校的生日,我们的母校已经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充满风雨与 艰辛,同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半个世纪。然而,在我们这些负笈海外 的交大附中学子的心目中,母校依然和我们在校时一样年轻,风华正茂, 充满活力,昂扬向上。尽管时隔多年,但当年在母校苦读的情景依然历 历在目,母校的一草一木在我们的记忆中依然清晰可辨;尽管远隔重洋, 但母校永远是我们魂牵梦绕,时时牵挂的地方。

今天是母校的生日,我们永远为我们的母校而感动。生生不息, 薪火相传的“求实,求高,求新”的优良办学传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交 大附中学子拼搏进取,默默前行。我们永远为我们的母校而自豪。短短 50 年,多少遍布海内外的杰出学者和专家从这里走出。母校已经成为培 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的摇篮,国内外名副其实的一流名校。无论在 世界哪个角落,只要提到我们的母校,校友们无不表现出难以抑制的骄 傲。

今天,母校的校友已经遍布全世界,校友相聚交流已经成为海 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衷心希望在校友会的领导下,在海外成立 校友分会,将越来越多的海外校友聚集起来,以多种方式为母校的发展 贡献力量。附中学生向来具有爱校的传统,以各种方式回报母校是附中 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为母校的发展 尽心竭力。

我祝愿母校生日快乐,永远年轻;祝愿母校锐意改革,奋发进取, 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此致

敬礼

79 届理科(9)班校友 江海虹

2004年10月6日于加拿大多伦多3



交大附中的明天将更辉煌

校长 徐向东

上海交大附中校友会正式成立了,我向全体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

交大附中刚刚走过了 50 年的历程,她静静地站在大家的面前。没有奢 华,只有本色;没有浮躁,只有稳重;没有虚妄,只有学养。五十年的文化 浸润,让上海交大附中校园散发着浓郁的书香。

一万六千多名学子从这里走出校门,为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了 贡献。正如上海市前任市长徐匡迪院长为我校的题词:“此地真高境,桃李 满天下”。

五十年,三迁校址,七易校名,学校的优良传统却代代相传。今天,学 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无论是学生来源,还是培养质量,都上 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大气,却不张扬;厚重,却不逼人;谦和,却不乏 创新。

“自主创新,综合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依托 交大,内实外名”的办学策略正在形成我们新的特色。“求实、求高、求新” 的办学传统正在不断发扬光大。

积五十年的办学经验,取国内外名校之特长,扬历届校友优良传统,上 海交大附中的师生们都遵循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充分发挥着每一名师生 的潜能。无法不为这所名校而骄傲,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 中学必将成为一所国内国际一流的现代学校。交中的明天将更辉煌!

希望广大校友常回家,支持关心学校的发展,学校也将为广大校友热忱 服务。




联接友谊有纽带,通向明天架桥梁

——寄语交中校友会

交大附中大校友会成立了,这是母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全体老三届 校友向新成立的校友会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老三届校友是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代。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革”动乱,极 左思潮搅翻了中华大地,搅乱了一切,交中校园也闹得不可开交,有的甚至结下 了很深的成见。最后,老三届同学被抛向了祖国的天南地北,撒向了人间的四面 八方。但是,毕竟血浓于水,理战胜了情,以天下为己任的交大附中老三届同学, 在“振兴中华,再创辉煌”的时代感召下,重又聚到了一起。1997 年 10 月 2 日 成立了老三届校友会,创刊了《校友报》,出版了《老三届校友通讯录》。一个个 分散的同学重又恢复了联系,一个个破碎的班级再次团结在一起。在老三届校友 会的旗帜下,老三届同学每年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多次为校友提供医 疗咨询,为校友子女提供高考升学咨询,举办讲座,更新知识,开阔眼界,迎接 挑战,组织参观考察,旅游休闪,扶贫帮困,雪中送炭,介绍工作,安排就业。 有的班级、有的同学还携手合作,共创实业,使同学们的友谊得到了新的升华。

这次为迎接母校校庆五十周年,老三届校友又组织采访,编写出版了《此地 真高境——记我们的老师》、《桃李满天下——记我们的校友》两本书,募捐集资, 邀请著名画家为母校创作了 30 多幅艺术作品,献给母校,有的为母校牵线搭桥 开辟了对外交流合作的新途径。

七年前,老三届校友会成立时,曾有许多校友预祝校友会成为“联接友谊的 纽带,通向明天的桥梁。”事实证明,只要坚持“再续友谊,共同发展,携手合 作,再创辉煌”的宗旨,校友会是能有所作为的。

今天,跨入新世纪的上海,不仅我们每个校友,我们的母校面临着更多、更 新、更大、更精彩的发展机遇,在这样新形势下成立的交大附中校友会人数更多, 素质更强,起点更高,思路更广,我们完全有理由想信,新的附中大校友会会办 得更好,更出色,交大附中近两万名师生员工、校友一定会为母校的发展,为校 友的发展,为上海的发展,为中华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交大附中全体老三届校友

2004 年 11 月



母校的办学精神影响我的一生

离开交大附中已经 24 年了,虽然附中变化很大,但无论怎样,她依然是我 心中的母校。形在变化,但神却依旧。母校的办学精神将影响我的一生,激励我 自主自立,去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校友聚会,追忆往昔。高中毕业后,我进入了师范大学。母校老师的一言一 行都成了我追求的楷模。在母校求学时,偶尔生病缺课,老师课后都会找到你给 你补课。尤其是教我们俄语的汪菊娥老师,更是如家长一样关心我们,放弃休息, 认真给你补上所缺的课程。这些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当我做老师时, 遇到学生生病缺课,我也象母校老师一样,给他们补课。我一直认为,我老师是 这样做的,我也必须这样去做。

如果说母校老师中哪一位对我一生影响最大?那么这位老师肯定就是我的班 主任易湘普,是他发现了我身上所具备的组织能力。临毕业填志愿时,他对我说, 你可以当老师,你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事实证明他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我工作 20 年,已换了很多工作岗位,曾担任过厂长、公司经理、镇长等职。到了市委 组织部,这种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施展。我想是母校教会了我如何选人用人,那 就是选拔干部时必须用人所长,选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工作。我以为,学校的任 务在于让学生的特长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人才。

很高兴母校成立了校友会,也很高兴自己成了理事会中的一员。理事会除了 服务校友以外,也为我们理事相互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利用这个平台相互交 流学习是我们每个理事所盼望的。

79 届 钟幼伟



那一天

那一天,我期盼了很久。无数次地在脑海中勾勒出那天的情景。终于,它悄 然而直至——10月6日,50周年校庆。

这是长假里的校园最热闹的一天,和想象中的一样,原本质朴的校园变得缤 纷:彩旗在凉爽秋风中飘扬,鲜艳的气球映衬一个个新搭起的白色帐篷,广播里 传来悠扬的经典老歌,整个校园被浓妆艳抹了一番,散发着浓郁的喜庆。

“我,是这里的主人”,面对这些,一股自豪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对于自己 能够成为校庆的志愿者共同见证这一天,也实在深感荣幸。而这一天,我仿佛也 随之跨越了半个世纪,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

目睹那些早已年过花甲的老教师们被昔日的弟子围得水泄不通,他们脸上洋 溢的笑容深深打动着我;而那些多年不见的老友重聚首时的惺惺相惜,还有那些刚告别校园考入理想大学的学子们流露出对母校的眷恋和感激……这些我都看 在眼里。我憧憬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时而也想象 50 十年后自己来参加母校的 100 周年校庆。我陶醉于自己的美梦之中,也感慨岁月并非总是无情。

空气中依旧弥漫着芳香,然而毕竟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一天就是有 24*3600 秒也稍纵即逝。而五十年的风风雨雨有怎是一天能够诉说尽的故事。曾经,故事 的主人公们留下了太多的美丽,而今,作为主人的我又该如何去续写这样的华彩 篇章?

那一天,我忽然发现,自己身处幸福;

那一天,我忽然懂得,自己背负使命;

那一天,我开始明白,自己虽然渺小,却真实地存在;

那一天,它很短,其实也很长……

05 届 11 班季苑苑



收获在金秋

——记 2005 届高二年级的农村社会实践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我们也开始了为期七天的学农生活。

车子三拐两拐驶出了市区,随之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绿色,一种宽广和朴实就随着这淡雅的色彩在我们心里萌发。我们来到奉贤区五 四农场,和城市相比,这里可谓是一块“世外桃源”。看不见灰白的 高楼、汽车和步履匆匆的行人,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空气,绿油油的 菜地,金灿灿的麦田,到处流露着朴素的美。这里没有摩天大楼,但 却有一排排整齐的二层小高楼。我们顿时被这里吸引了。而这里也是 我们体验农村生活的起点。

学农当然是以农业劳动为主,然而再简单的农业劳动对于我们这 些门外汉来说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 拔草、开荒、锄地、 播种、浇水等等这些简单的农活却让我们尝遍了个中的酸甜苦辣。

第一天下午,我们就来到了一片长满杂草的空地上,辅导员让我 们把这里的一枝黄花全部拔干净。起初我们不以为然,这些小小的草 还能难得到我们吗?可是干了以后才知道,就单单这个简单的活儿却 让我们腰酸背痛整整一天,有的同学还不小心被有齿痕的草刮上了 手,还有的同学被蚊虫叮得满身是包。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圆满地完 成了任务,看着这一片草地经我们之手变成了一块空地的时候,心里 便充满了小小的成就感。

之后的两天,我们又去了别的地方“消灭”一枝黄花。但是我们 明显比第一天熟练的多了,男生们拔草,女生们运输,大家配合得十 分默契,忙得不亦乐乎。

第三天,辅导员教我们用最简单的劳动工具——锄头。男生们学 得有模有样,他们一遍一遍来回翻着土,不一会儿,这片空地便被开 出了一条条的沟。“像不像我们来的路上看到的田地?”有个人问, “什么像。根本就是嘛,我们也会种地了!我们也会开荒了!”大家 都欢呼起来,辅导员看着我们为这一点点小事而感动,也不禁笑了。

我们渐渐熟悉了农业劳动,干起农活的时候也褪去了起初的那一 份青涩和新鲜感,个个都像小农民似的专业,我们还会常常去请教那 些有经验的同学,学起来丝毫也不马虎。

最后一天,我们看着我们亲手栽种的青菜地,浓浓的喜悦之情油 然而生。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也从中体会到了农民们的艰辛;体会到粮 食的来之不易;体会到了劳动创造一切的道理。我们的心胸变得辽阔 的田地一般宽广,我们学会了去珍惜,去体谅,去包容。

学农基地的老师还带领我们去参观了农业科技园区,让我们感受 到我国农业发展的惊人之处,现代农业已经很大程度上的减少了人工 劳作的成分,更多地方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力并通 过基因工程改善其品种。

我们还参观了希望小学,那里的教室和环境十分破旧,可是孩 子们脸上却有比我们更多的笑容,他们渴望学习,渴望知识的心不会 因环境而有丝毫的减退,他们热爱生活的善良之心深深打动了我们。

辅导员还领我们到附近的橘园去采摘橘子,走在五四农场通向 橘园的小路上,我们欣赏着周围的自然风光,常常会被那不知名的小 花小草而吸引,又会为认出了熟悉的蔬果而欢呼雀跃,仿佛是刘姥姥 走进了大观园一般。而当我们看到了遍野的橘树时,再一次被震撼了。橘子树仿佛一直连向了天边,我们深藏其中,承受着大自然给我们的 丰厚礼物。当我们咬着自己摘的橘子时,一直甜到了心坎里。

而在农场里,我们也留下了自己的礼物——“人与自然”的壁 画。我们的小小艺术家们虽然也是第一次挑战壁画,但这却并不能难 到他们,他们利用几天的时间为农场交出了一幅满意的答卷,农场的 领导对此赞不绝口。而我们认为最珍贵的是拥有这样一次非同寻常的 体验。

伴着太阳的七起七落,我们的学农生活也接近了尾声。

学农期间,老师教官对我们的关怀,同学间真挚的友爱,都使我 们心中荡漾起些许感动,每一个集体在学农活动中励练得更加团结向 上,我们一起在瑟瑟秋风中出操;一起经历着风吹日晒站军姿;一起 在寒冷的秋夜在操场上唱军歌。

我们的脚印踏在道路上交织在一起;

我们的汗水滴在土壤中凝聚在一起;

我们的心跳动着同一节奏联系在一起。

这次学农的经历令我们终生难忘,清新的空气,绿色的果树,厚 实的土地和蔚蓝的天空,这里一切的一切,都那么的超凡, 令人难忘, 令人向往。短短几天的学农生活,我们痛并快乐着,疲惫并幸福着, 在艰辛中体味欢愉, 在付出中体验收获。

(06 届 8 班 石唯汝)



他是交大附中的骄傲

——访 64 届校友郑元芳

十一月五日上午,我和胡益培、徐向东校长一起,前往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 工程学院,拜访 64 届校友,新上任的该院院长郑元芳教授。

郑院长早已等着我们。走进他的办公室,看到办公室一分为二,外间安放着 三只沙发,是与人交谈的地方,内间是十分简陋的工作室。窗户是朝北的,可以 想象,阳光终年不能照射进来。郑教授对此没任何怨言,他只是希望把学院办成 世界著名的学院。

胡校长告诉我,国庆前,当从报纸上看到郑元芳名字时,就猜测可能是我校 64 届校友,很快得到证实。于是,他去交大找他,40 年后师生相见的一瞬间, 是热烈的拥抱,双方热泪盈眶。郑元芳回忆,1964 年高中毕业时,是胡校长动 员鼓励他报考清华大学的,踏进了清华园,使他有了今天的成就。

郑教授对母校十分感激,他说,校庆 50 周年时,正好出国访问,所以不能 回母校参加庆典活动,但表示将很快回附中看看,并为学生作一次报告。 

徐向东校长向郑院长介绍了交大附中近几年来取得的优异成绩。郑教授十分 兴奋,仔细看阅了附中有关高考、竞赛的数据,看阅了我们带去的校庆五十周年 的纪念资料。画册上的老教师照片、名信片上原来的教室、宿舍,勾起了他无尽 的回忆。他说,交大附中在自己的一生中,是影响最深的,今天母校的一切都是 自己的骄傲。

中午,郑院长在交大教师活动中心招待我们。席间,他向我们简要介绍自己 的经历。1964 年,他报考了当时 6 年制的清华大学,学的是工程物理专业。2 年后,文革开始,所以实际上只读了两年书。1970 年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 到西部宁夏工作,一干就是 8 年。1979 年赴美国。1980 年,就获得美国俄亥俄 州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84 年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克莱姆森大学 任职。从 1989 年至今,一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担任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和 主任。其间,1996 年至 1999 年,担任 IEEE 机器人和自动化协会技术事务副主 席。IEEE 学报机器人和自动化版副编辑、自动机器人编委会、智能控制和软性 计算国际期刊副编辑、智能控制与系统国际期刊编委会编委。在 1999 年 IEEE 机器人和自动化国际会议上担任议程主席。

郑教授在科研领域的专业杂志上发表了 60 多篇论文,以及大量的会议文章, 总数近 200 篇。主要用于互联网和卫星通信中的图像、视频和音频压缩的小波变 换的研究。目前正致力于基于内容的压缩算法、三维小波变换、视频目标跟踪、 互联网通信的基于内容的中继传输。他的科研目前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 空军研究实验室、DAGSI 和 ITEC-Ohio 资助。在机器人领域中,有生物机器人 应用、多机器人协同、有足行走机器人、人机协调以及个人机器人。他的论文有 的在 IEEE 机器人和自动化国际会议上被评为最佳计算机视觉论文,有与学生合 作的论文获得 WCICA’2000 最佳学生论文。1986 年,他获得“里根总统青年研 究员奖”; 1996 年被评为 IEEE Fellow;1993/1997 年,获俄亥俄州立大学工学 院杰出研究奖;2004 年,获 IEEE 机器人与控 制学会杰出贡献奖。在他但任系 主任期间,该系的科研项目基金增至 3 倍,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显著加强。

这位被美国老师和学生评价为“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管理能力”,在 机器人技术领域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科学家、教育管理专家,被上海交大公开向 海内外招聘院长、发展事业的信念和诚心所打动。他放弃了全美最大的院系之一,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已担任了十一年主任的位置,回国参加应 聘院长候选人的答辩会,最后来到交大工作。他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每个中 国人的梦想,我将用自己在世界一流大学管理岗位的经验,推动国内高校体制改 革。首先争取将自己的学院办成世界一流的学院 ,再是祝愿交通大学办成世界 一流大学。

我们期待着这位杰出的校友,在上海交大再创辉煌的业绩。

(陈德良)



为五十周年校庆捐款校友

63届   徐春玉

66届   庄美琴   薛铁铭   李 峰   俞承平   王大旻   王大猷   赵又贻

67届   居伟英   陆兴娣(美元)

68届   蔡恭杰   桂未谷   孙荣达   伍振容   沈文豪   龚敦敦

          嵇书毓   陈福妹   王云霞   赵洪法   周鹏胜   奚日辉

          傅元新   徐康华   宋凤逸   丁汉文   王天炯   郑修羽

          王宝根   王三扣

在美国的部分老三届校友寄来美元:他们是: 陈培硕  张宗达  谭非白  王家棣  朱琴华  陈隆庚

75届   丁言堃  朱国平

81届   任善琪

90届   孔祥宏

93届   李金泽

97届   马接力(欧元)

04届   马吉祥

(以上共计人民币 96380 元,美元 1100 元,欧元 1000 元。校庆当天 许多校友及在校学生向捐款箱中捐款,计 3234.90 元,因末作名字记 录,故本刊无法刊登)



我的心与交中在一起

胡益培

交大附中校友会的成立,是交大附中的一件大事。交大附中的历史是靠大 家创造的,包括毕业的历届校友在内。今天出席会议的理事都是当年优秀的学生。 在交大附中过去的 50 年中,你们都是有贡献的。交大附中发展很好,但离国际 国内的先进学校还有一定的距离,我虽然已退休,但仍时刻关心着交大附中,我 一辈子都给了交大附中,24 岁大学毕业后就到了交大附中,从此以后,我的心 与交大附中连在了一起。我总希望交大附中越办越好。

老三届早就成立了校友会,他们的活动开展得很有起色,为老三届同学做 了很多好事。速中的校友会也搞得轰轰烈烈。现在要把校友中的许多力量集中起 来,成为统一的交大附中校友会,老三届仍可作为分会,速中也是分会。他们成 功的经验为今后校友会开展活动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为什么要搞校友会?中学阶段对一个人来说是影响最深的一个阶段,一个 人一生中在中学阶段正是思想成熟的阶段,是长身体的阶段,加上大家只有十六、 七八岁,思想单纯,同学相处很真诚,所以很多校友回忆当年的一些情景都是终 生难忘的。

校友会正式成立后,大家要关心她。校友会要开展工作,要活动起来,要 动起来,动了才会活,越动就会越来越有活力。校友会把校友连在了一起,要设 法帮助校友解决碰到的有些问题,在会长的领导下,把校友会的工作开展起来。 现在每一届都有了理事,每个理事要负责本届校友分会的工作。首先要把你所在 这一届中每个班的联络员确定好,包括已退休的,每班召集 1 至 2 个。然后召集 他们,开会研究,怎么搞好本届的校友会工作。每一届都搞好了,那么整个交大 附中的校友会工作也就搞好了。

我祝交大附中各方面的工作搞得更好。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

配合和支持

朱章玉

在交大附中建校 50 周年之际,校友会正式成立了,这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值得可贺可庆。经过充分酝酿和校领导审定,确定了由 59 名理事组成了第一届 校友会理事会,今天是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我作为一名理事,在任期内, 要按照校友会章程,和全体理事一起,配合和支持会长,积极努力把校友会各项 工作做好,使校友会真正成为校友和母校、校友和在校同学、校友之间交流联络 的桥梁和纽带、团结和组织校友的一个广大平台,共同为把交大附中真正建成国 内著名、国际知名的高中作出校友应有的贡献。

非常高兴的是我们今天改选举了 79 届校友徐建光任第一届校友会会长,他 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优秀中青年学者、专家,年富力强,充满朝气,对校友会表示 了极大的热情,我们完全相信,在他的领导下,在几位名誉会长的指导下,通过 全体理事,特别是几位非常务实又十分投入的正副秘书长的出色工作,交大附中 校友会一定会逐步走向成熟,达到预定目标。

尽心尽力为大家服务

徐建光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推荐我担任会长。其实在交大附中的历史上, 杰出的人才非常多,他们都可以胜任会长的工作。我的能力有限,但既然大家让 我做会长工作,我会尽力去做好的。大家知道我是医生,至少我可以为校友的健 康做些工作。会长要有热心,热心我是有的,但要请各位给予支持。如果我做得 不好,大家可随时罢免我。

会长的工作,主要职能是服务,具体表现在要去筹划校友会的工作,要多 想,要多做。

我对交大附中怀有深厚的感情,当年初中、高中都在这里度过的。初高中 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启蒙我怎样做人,所以,在我以后的人生路上,走得还比较 顺。我牢记着要关心别人,所以从医就是要热心为病人服务,这得益于当年的老 师教育。

成立校友会,就是要使所有的校友唤起对交大附中的情感,时时刻刻想到 交大附中。尽管当年每个学生发展不一样,甚至个别的同学在学校时还受到这样 那样的批评处理,但至今对母校的感情尤在。现在大家工作都很忙,很少考虑工 作以外的一些事情,校友会就要唤起大家对交中的感情。怎么唤起,要通过组织 活动,可以以不同的届别,不同的行业组织起来,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联系。希 望学校的网络能完善起来。

校友会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大家的努力,为校友会筹集钱, 有钱才能办事情。

校友会要不断探索新的工作路子,这样校友会才会越来越红火。

校友会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一定在前辈、在各位的努力支持下,在我 5 年 的任期内把校友会的工作做好。

我建议,第二次理事会会议在三个月后举行,届时到我们华山医新建的华 山康健园去开会。

谢谢。


2005 届学生举行十八岁成人仪式

2004 年 11 月 2 日,我校 2005 届学生在“东方绿舟”举行 了简单而又隆重的“十八岁成人仪式”。本次“十八岁成人” 的主题是: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仪式上,校长徐向东老师、 东方绿舟领导都深情寄语高三学子,勉励他们在成人的一刻要 树立更为远大的理想,培养公民的责任意识,争做新时代的优 秀人才,为国家、为民族,乃至为全人类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家长代表张其奇女士就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的培养作了专题 讲话。已入选上海市化学奥赛集训队的高三(10)班的洪琦俊 和高三年级团总支书记高三(11)班的季苑苑代表在场所有的 莘莘学子表明了内心崇高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最后,所有的 学生在政教处顾岗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庄严的宣誓。参加本次 仪式的领导还有校党总支书记、副校长杜淑贤老师,校前党总 支书记陈德良老师以及团委书记张林老师。

成人仪式结束后,高三师生在营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 观了国防基地以及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拓展训练。这些活动使本 次成人仪式的意义进一步得到了提升。(政教处供稿)



校友报第八版

1、一张照片一段历史——速中周新富

2、我的母校我想念您——陆惠如

3、一千个日子——陈华

一张照片 一段历史

在翻阅老像册时,一张飒爽英姿获奖女运动员的老照片,把我们带回到五十 年代初期在母校学习时的美好回忆。

在母校初创时期,校领导就十分重视同学们的体育教育。开展了多种多样的 体育锻炼,以增强同学们的体魄,从而保证完成艰苦的学习任务。其中男女航海 运动队就是当时活跃在母校群众体育中颇有实力的一支运动队。它曾为母校和上 海市赢得了多次殊 荣,为上海市航海运动史谱写了浓重的一笔。

五十年代初,正是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1955 年开始实行经济建设第 一个五年计划。并普遍开展全面学习苏联的热潮。当时也把苏联的军事体育活动 介绍到了我国。在中央贺龙元帅亲自主持下,在我国少数几个城市的部分单位开 展了包括射击、航海、摩托、航模、跳伞、无线电六个项目在内的国防体育活动。 广泛地建立起国防体育协会。在上海市航海俱乐部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校建立了 航海运动队(男、女各一队)。直属团委军体部领导。指导老师为杨克祥先生与 陆健吾先生。运动队建立后,队员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刻苦学习的同时, 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参加训练,既磨炼了克服困难意志,又增强了体魄。

1957 年 4 月,速中男女航海队参加了上海市航海俱乐部组办的上海市首屈 航海多项比赛。包括:海军舢舨、综合攀登等项运动。这次比赛中我校女队以绝 对优势夺得上海市首屈航海比赛的冠军。这张照片是女队获奖后在比赛地蕴藻浜 江边留影。前排左起为:周纹玉(7 班),杨珊(21 班),王雅贤(10 班),后排 左起为:朱彩琴(17 班),  ( ),杨增惠(17 班),王荫兰(1 班)。 本次序列比赛中我校钟火根,周新嵩获海军综合攀登项目的团体第一名。

上海市首屈航海多项比赛的目的并非单纯地为了排名论序。更重要的意义是 上海市航海运动队的建队选拔赛。赛后,上海市航海俱乐部以上海速中为主体, 结合其他各队的优秀队员,组建了“上海市航海运动队”(男,女各一队)。与“东 海舰队航海队”一起参加了沪、宁、杭三市的舢舨远航队,前去无锡,参加“无 锡市航海俱乐部”成立大会。并在太湖上进行了友谊比赛。

该次活动搞得声势浩大、轰轰烈烈,产生了很广泛的轰动效应及深远的影响。 出发之前,上海代表队在外滩举行了远征欢送仪式。然后,男女队船队鱼贯排列, 划着整齐的长桨,从南京路外滩沿黄浦江驶入苏州河,进入内河湖网,划向太湖。 一支水上船队浩浩荡荡乘风破浪驶向远方。前有一艘开道的快艇,顺序是上海队 女子队,男子舢舨,再后是东海舰队队,最后有一艘东海舰队登陆艇殿后。艇上 除载有运动员们的行李物品外,并乘坐了随队的媒体记者多人,有新华社记者陈 娟美、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冯伯九、《解放日报》毕品富、上海市体委记者 蒋是区、《新民晚报》记者等。总行程共四天。第一天,宿泊于上海郊区某一学 校,第二夜在苏州,第三天到达望亭,第四天到达无锡。无锡市为我们举行了盛 大而隆重的欢迎仪式。八月一日,规模空前的首屈沪、宁、杭三市航海多项比赛 在太湖宽阔的水面上进行,红旗招展,波光粼粼,锣鼓声,呐喊声响彻云天,在 热烈的气氛中比赛园满结束。结果上海队取得了第三名。赛后各队在无锡进行了 参观游览,然后乘火车返回上海。回沪后全体队员又在华东师大校园中补拍了一 些镜头,完成了一部长约 30 分钟的“舢舨远航”电影记录片。并进行了总结、 联欢。一系列活动后,本次航海活动园满地结束。

原上海速中一班

周新嵩 王荫兰

二 OO 四年六月十五日

我的母校,我想念您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83 周年之际,我也不知不觉在党的指引下走过了 43 年历 程。回顾我的成长,我真心地感激我的母校——交通大学预科(现为交大附中)。 当时,预科配备了很强的师资队伍和领导力量,直接受到交大的关怀。是预科给 了我知识,给了我真爱,给了我第二生命,使我至今难以忘怀。我的父母都是工 人,我成了我家第一个大学生,也是第一个共产党员。

1958 年那年,党创办了工农预科,我正值市三女中初中毕业,很幸运地成 了交大预科第一届学生。那时的我,性格腼腆,不爱说活,见人脸红。不知为什 么进了预科,组织上和老师们一心培养我,让我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加学生会 工作,做学生的群众工作。最头疼的是让我担任校外辅导员工作,一次,我硬着 头皮,咬着牙,心惊胆颠地去一个小学校为同学们讲课,介绍我们预科的活跃生 活。有了开头,我似乎胆子大了,资格渐渐老了,我就决心实现我的第三高度(第 一高度入少先队,第二高度入共青团),参加中国共产党。当时预科(相当于高 中)还从未发展过学生党员。党组织接受了我的申请(另外还有一个学生会主席 朱章玉同学一起培养),给我创造条件,锻炼机会,让我接受组织上的考验。我 没有丝毫胆怯,认真学习、努力工作。那个时代的青年呀,为了进步真是一心无 二,全部付出,学习成绩,道德品质,体育锻炼,社会工作,为同学服务,我都 名列前茅,在校稍有名气。我深深体会到,我们预科就象一座大熔炉,把我们千 锤百炼,谁也不甘落弱。我们 99.5%的同学学习成绩都达优秀,学的也很轻松, 没有负担,文娱活动也很活跃,我记的当时的四班五班舞蹈出众,八班劳动很棒, 其他班科研工作搞得很红火。预科的前身是工农速成中学,1000 多人的校舍让 我们 400 名工农子女就读、住宿、锻炼,教室明亮,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同学 们也很勤俭,每天把玻璃窗擦的透晶亮,课桌擦得能照见人影。我回忆当时的学 校生活,就是快乐。1959 年 7 月我代表预科和交大师生一起组成代表团出席共 青团上海市第 9 次代表大会。1960 年我们以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年的高中课程, 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就在此时,党给了我第二生命,我实现了自己第三高度, 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我以一个党员的身份被保送进了交通大学这所豪称工 程师的摇篮的高等学府。五年以后,我交大毕业,立誓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至今,我是一名退休的高级机械设计工程师,圆了我的梦。刚入党我就面临暑期 生活,作为一名新党员,我接受了组织上第一件任务——搞肃反政审工作。这对 我来说完全是个新课题,既是学习,又是考验。我决心一心一意,不含私心,放 弃了两个月的暑期休假,天天住在学校宿舍。白天,在炎日下到有关单位看政审 材料,晚上,在校舍学习毛主席著作,做读书笔记,每天至深夜,觉得浑身是劲, 浑身的热血在沸腾。我立下做人的准则是:永不停步向前进。入党那刻起,我就 决心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我是交大预科第一个学生党员,我决不辜负 预科党组织对我的悉心培养和教育。我的入党介绍人就是预科前任校长胡益培老 师和原总支书记赵树干老师,他俩是我政治生命的启蒙老师。直到今天,交大预 科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为工农子女首创的学校,我永远难以忘怀,我感谢学校的 党组织,感谢循循善诱的具备高水平的老师,我怀念我们的班主任吴宝宝和何獄 伍老师,我想念那些在预科大家庭里炼成才的同学们。

我的母校,我想念您。

六O届学生 陆惠如

2003、7、16

世界本有两条路,一人只能选一条。即使另一条也许前路坦荡,也许荆棘密 布,但我选择了这一条,就会永不回头的走完它。

——题记 

一千多个日子

走进这片校园,在从前是我长久的愿望,自然也成为了一直以来学习的动力。 在梦想中有郁郁葱葱的树荫,有绿茵茵的球场,有热闹的生活,有可爱的朋 友和自由的空气。这一切在心中慢慢滋长了一种绪,叫“希望”。

不久之后,历经了升学考试,愿望实现了。然而不得不承认理想与现实之间 是有差距的。住宿条件十分的艰苦,学习上有了空白,同学们有些淡漠,也许在 短短的时间内,我就已接受了之前不曾料想的困难挑战。

谁不想抵达一个梦、一个港口,去搭起童话,搭起芳草地美丽的风景。在憧 憬与恐慌,热爱与冷漠中,一切就这样起航了……

这一千多个日子在记忆中是无法用时针和分钟连接的,一如此刻窗前繁杂的 星星,它们独立,相隔地闪烁在记忆的长河中。

生活中有了欣喜……

读完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痴狂地迷恋上了这位近代史上著名的作家, 被字里行间的素雅吸引。我惊诧于他的细腻,特别是文中对落蕊的描述,这样的 触感是何等的奇特。我想到了篮球场前那株夹竹桃,想到了它三季的孤独,一季 的绽放,想到了它那白色的花蕊在微风中轻轻的凋落,那是深秋浪漫的雪花。慢 慢地心中有了期盼,等着叶绿,等着花开,等着落蕊,等着轻踏……瞬间的那刻 却给了我无限惊喜。

生活中有了怅惘……

读完了二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我们要搬了,离开这让我恨过的破房子,住进 公寓去。最后的一晚,我独自住在寝室里。傍晚的最后一缕阳光从窗口斜射进来, 漠然的照射在石灰剥落的墙壁上。心中莫名地升起了一种的落,一种难舍的情怀。 独自徘徊,回廊上只有我的脚步声回应我,好似还隐约能听到洗 房里嬉笑打骂 的声音,舍监深夜巡视的声音。坐在屋内,看着满地的灰尘,空空的床板,想着 深夜恳谈的情景,引吭高歌的情景,我无奈的面对着这人去楼空的寂寥。躺在摇 摇晃晃,吱吱作响的床上,帐内的最后一束月光让我安心入睡。时间前进的脚步 是无法改变的。

生活中有了告别……

离开了紧张的考场,再度踏上这片土地,我面对的也许是长久的告别……最 后一次坐在礼堂里,急切地盼望着毕业典礼的开始。我们都惊诧于这蹉跎的岁月, 一千多个日子只在这么转眼间。接过了毕业证书,鼓完掌,我背起行囊走在新建 的操场上,走出了学校的大门,身后的这一切不再是我初见它的模样了。改造后 的交中已不再属于我们——九九届。

日子就是这样,毫无留恋地碾过人们的喜悲。校园中也不断地就这样送走一 届,迎来一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夜已深沉,风再起时,虽已告别了,仍是没有一丝悔意,仍是有一丝暖意!

九九届三班 陈华



我校举行秋季运动会

2004年10月27日,我校举行秋季田径运动会。在学校领导、政教处及体育组的组织下,校运会取得 圆满成功。

当天,首先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入场式,由各班组成的运动员代表队依次经过大会主席台,接受领导的检阅。为展示自己班级的特点,各个班级事先进行了认真的排练,不少班级的精彩表演,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在党总支书记杜淑贤老师致开幕词,运动员代表、学生会体育部长杨叶翔同学发言,外聘体院裁 判代表宣誓后,进行了广播操评比。

本次运动会举行了短跑、中长跑、接力、跳高、跳远、铅球、标枪等比赛。教工也举行了原地投扔以 及筷子拣乒乓球比赛。

本届校运会各班参赛队员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高二(1)班朱盛以 11秒32打破男子100米纪 录、高一(12)班 马木合同学以31.18米的成绩打破女子标枪纪录。本次运动会创历史的在六个大项上、 有十三人次打破原校运会纪录。副校长张林老师为获单项前三名的运动员颁奖。

闭幕式上,徐向东校长致闭幕词。党总支书记杜淑贤宣布获团体总分前八名的班级名单。徐向东、杜 淑贤为获奖班级颁奖。

本次比赛的校运会会标是由高一(1)班的许歆艺同学设计,校运会各项前三名将获得以此为背景的 金银铜牌, 又讯:在 11 月 28 日上海市中小学生体育游戏比赛中,陈逸华、林晨等 14 人获规定游戏二等奖。

高一11班32名男同学获创意游戏团体一等奖,吴越凡还获得个人创意一等奖。他们的指导老师是陈静、 杨广、郁明亮。

体育组 郁明亮供稿



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校访问我校

2004 年 11 月 7 日下午,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学校师生一行 21 人 来我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考查访问及学习交流。校办主任胡杰以及学生 代表前往浦东国际机场迎接,当晚在汉通大酒店设宴待该校师生。

对新加坡南洋好中学校师生的活动,我校作了精心的安排,其中 包括听取校领导介绍、参观校史陈列室、阅览室、电化教室、新建体 育馆等,还为他们开设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深广课程”,如“认 识上海”、“篆刻艺术”、“中国戏曲、京剧脸谱知识”、“中国民族舞蹈”、 “中国太极拳”等,并为他们安排了丰富的系列观光活动,如:浦东 市容观光,登东方明珠电视塔,参观老上海风情展览馆、上海城市规 划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名人故居,逛上海书城、新天地、淮海路, 观赏浦江夜景,游览上海豫园等。让他们此行真切感受到跨入新世纪 的上海风貌及其深厚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底蕴。

满载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校师生于 11 月 20 日离沪回国。

(校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