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我心中
————在纪念建党102周年退休支部座谈会上发言

今天,我们退休党支部在学校举行建党102周年座谈会,作为党内的老同志,我们为党一百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感到高兴,我们的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作为这个党的一员,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

我今年79周岁,1964年入党,五十九年来,我在党的怀抱中成长、成熟、事业有成。2004年退休,至今也已19年,虽如夕阳西下,但晚霞灿烂。

党在我心中。从小,党就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我出生在世代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解放后不久土改时,我家分到了一间房子、三亩土地、一张台子等,两条长凳。我看到母亲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捧起一把泥土,热泪盈眶,我问她怎么哭了?母亲对我说:“孩子,这是共产党、新中国给我们家的土地,你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做事,来报答党和国家!”我听后,一个劲儿点头。从此,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知道共产党好!

为了长大后报效党和国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了我的座右铭。小学毕业,考上了县重点高桥中学,初中毕业,考上了市重点上海交大预科。我的目标,向着上海交通大学进军,大学毕业,当一名工程师,为党为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党在我心中,我比同龄人更早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正当我充满理想,向着高等学府的目标冲刺之时,党向我发出了召唤,希望我弃笔从军,面对党的号召,我毫不犹豫,瞒着家人报了名、体检、政审,一道又一道关口通过,一张入伍通知书送到了我的手中。乡下的母亲突然知道儿子要去当兵了,赶到学校,又是哭,又是闹,死活不同意,学校领导、班主任不断劝说,母亲的情绪才平静下来。我对她说,你不是叫我长大后报效祖国吗,参军,不就是我的实际行动吗?母亲最终被说服。我脱下了学生装,穿上了橄榄绿。一周后,列车把不满17岁的我送到了祖国的海防前线——福建漳州炮兵部队。

党在我心中,我克服着难以想象的困难。我所在的部队是160毫米迫击炮,我被分配当炮手。可怜的我,体重竟没有一发炮弹重。一发炮弹82斤,而我的体重不到80斤,作为炮手,要将炮弹装入炮堂,一段时间,我不断跌倒摔跤,哭了不知多少次,每次,战友、连队首长安慰我,鼓励我。我选择了坚强,终于可以抱起炮弹装进炮堂。那年年底,我被评为五好战士,并且入了团。

党在我心中,我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六十年代第二春,台湾海峡形势突变,国民党策划反攻大陆。我所在的部队开赴最前线。出发前,我用鲜血写下了上战场后杀敌立功,准备为国捐躯的决心书。我还向远在上海的母亲写了信,告诉她要打仗了,可能会牺牲,真的为国牺牲了,不要太难过,要为儿子感到骄傲。再见吧,妈妈!我部连夜开赴赤湖沿海阵地,我和战友们一起,度过了终生难忘的七天七夜的战壕生活。祖国的强大、军民筑成的钢铁长城,粉碎了敌人反攻大陆的阴谋,仗没有打,但我经受了这场生与死的考验。不久,我调到营部担任炮技工,好几次全营进行实弹射击后,我要去排除没有爆炸的手榴弹和炮弹,以保证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我总是毫不畏惧,勇往直前。这是一项十分危险的任务,因为随时可能会在手中爆炸,我就粉身碎骨,所以,我每次都是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我以过硬的技术,胆大心细的操作,将引爆装置卸下,每次圆满完成任务,唱着“打靶归来”的歌曲回到营房,营首长、战友们为我点赞。后来,我被评为炮兵二级技术能手。

党在我心中,我为党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1966年3月,我从部队退伍回到母校工作,成为培养祖国花朵的一名园丁,我以满腔的热血投身于学校的教育工作之中。先后担任政治辅导员、团委书记、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党总支书记、正处级调研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以开拓创新精神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学生党章学习小组,学生自律委员会(后来的模拟社区),请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上团课,到公园举行团日活动,带学生前往革命圣地参观考察,我10次上井冈山、4次到延安,先后几十次在市委组织部、部分高校、团区委、兄弟学校作德育工作经验介绍报告。我的工作得到上级领导、兄弟学校的肯定和赞誉,二次评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德育先进工作者、评为德育高级教师。

作为书记,我先后与胡益培、许镇国、邵士信、徐向东四位校长搭班共事过,也就是说,校长换了四任,而我书记没有换,我从心底里感谢广大党员、教工对我的信任,感谢交大党委对我的信任。

党在我心中,我战胜了病魔。1992年2月的最后一天,我带着病痛在外工作后回校,下了高境庙车站,我倒地昏了过去,乘客纷纷围了上来,正好后面一辆车上下来了张定翠老师,她拨开人群,一看是我,大声说是交大附中书记,并叫大家帮忙,将我抬到旁边的江湾公社门卫室,张老师与学校联系后,学校立即派来了车子,将我送到江湾医院。医生检查,是胆囊急性发炎,必须立即开刀。我急了,学期刚开学,新校长刚从外校调来,需要我这个书记与他配合,多少事等着我去做,于是,我恳求医生不开刀,采取保守治疗。医生听后大为惊讶,还说:“亏你还是老师,你懂吗?在学校,学生听老师的,在医院,病人听医生的!”我还是再三恳求,最后,我夫人在一切后果自负的意见书上签字后,没有开刀。之后,25000cc的盐水注入到我的血管里。在病床上我起草了新学期党总支工作计划,与来访的一百多位师生作交谈。出院后,放弃了病假,第三天就到校上班。故事还在继续,在以后的日子里,胆囊病情在恶化,到第二年,已对生命构成威胁,于是,我利用暑假前往中山医院开刀。不料,刀口迟迟不收口,只能躺在病床上。当我得知95届7班新生在部队军训一月后回校向老师、家长作汇报表演消息后,趁工作人员不注意,溜回了学校观看。中山医院发现失踪了一位病人,全院寻找无果,于是打电话到学校,方知人在学校,院方大为恼火,要求立即回院。之后,我向医生、护士再三赔礼道歉,一场风波平息。

党在我心中,我对师生充满着爱心。多年来,我利用节假日走访老师、学生干部家庭,包括远在郊区的松江、青浦、崇明,当天不能返回市区,就住宿在旅馆。当年,全校所有班长、团支部书记、团委、学生会干部我都家访过,有一次到南汇一学生家访问,村里来了许多农民在该生家门口围看,因为该村从来没有市里学校的领导来过。当知道一位老师家属生病住院,经济发生困难,我一方面让学校给予补助,又将三个月的津贴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放到他办公室的抽屉里,当语文组参加交大“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活动,我拿出一笔奖金给他们做竞赛费用。得知2000届一位学生干部父亲下岗、母亲在家门口摆摊补鞋,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又住在离我家不远处,我家访后,从她高二开始,每月赞助她200至300元生活费,一直到该生毕业考上大学为止,令我高兴的是,该生毕业前入了党。我两次与交大《高教研究》杂志联系,为附中教师的教育论文出版专辑,几十位老师的文章得以刊登,为老师评定职称创造了条件。

党在我心中,我的晚霞依然灿烂。2004年,我退休,学校交给我两项任务:一是编写前50年校史,二是担任校友会秘书长,负责校友会日常工作。与汪金根老师一起,经过5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230多万字校史初稿。至于校友会工作,也是可圈可点,多次组织校友返校举行校庆活动,经常参加各年级、班级的聚会活动,将广大校友凝聚在交大附中的旗子下,负责出刊了75期校友报,为学校积累了2004年以来的珍贵历史资料。我还多次给新来的教师、学生作校史报告,到年级或班级作“理想、信念、奋斗”演讲,每次掌声雷动。退休后,能继续为学校、师生、校友服务感到荣幸,让我的党员之树常青。我总在想,人的一生,总得留下点东西,于是我想到了出书,经过努力耕耘,在2004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心声——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心路历程》一书,之后在06年、09年、14年出版了《从这里走向交大》、《从这里走向成功》、《从这里走向世界》三本书,成为交大附中三部曲。其中第一本由交大谢绳武校长作序,第二本由中科院院士、交大校长张杰作序。2013年再由学林出版社出版了33万字的游记散文集《山水心灯》一书。5本书,计132.8 万字,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有这样的成绩,我为自己骄傲!

党在我心中,我努力做好退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在校党委领导、关心、支持下,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退休支部的组织生活增添色彩。每次,组织生活的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每次让大家收获满满。我们曾前往南京、宁波、嘉兴南湖考察旅游;参观中共一大、二大会址、四大纪念馆、四行仓库、淞沪抗战纪念馆;到过松江车墩影视基地、临港新区、城市超市农情园、;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国家会展中心、中华艺术宫;在松江二中、交大附中嘉定分校、闵行分校、浦东实验中学取经学习;我们穿梭在长兴岛郊野公园、崇明乡村别墅、游玩在松江醉白池、漫步杨浦滨江;我们多次上党课、听取校领导介绍学校发展情况、听取在校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汇报、举行七一纪念活动、召开迎春茶话会、我们高唱“我和我的祖国”,抒发对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退休支部是一个团结向上、朝气蓬勃、永远年轻的集体,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党在我们心中!

从2016年起,由于老伴患了严重的疾病,我就承担起了家中每天买汏烧的任务,每天接送上小学的外孙女,繁重的家务活,常使我筋疲力尽,但我很乐观、从不怨天怨地,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发生在我身边的一切,因为党在我心中。

党在我心中,我确定着新的奋斗目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年,将为外孙女印制一本6至10岁的影集,5年前印过一本,我写了 “生日礼物”一文,刊登在《上海老年报》上。明年,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在市级报纸上发表的文章,选择后汇编成书,书名为“八十抒怀”。再以后,继续耕耘,争取在报刊上发表到第400篇文章,目前已有373篇,校友报出到100期,目前已出75期。

在家中的墙上,挂着2009年浦东一位书法家为我书写的“晚霞灿烂”四个大字,每天对照,每天叩问,今天是否有所作为?晚霞是否灿烂?从而每天激励自己。总之,新的目标不断,活到老,奋斗到老。

党在我心中,直至走完人生的最后历程。

谢谢大家!

陈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