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生命课堂 情境深探基因奥秘——同济一附中生物公开课示范引领共探教学创新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17日

2025年4月17日上午,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两位生物教师带来了两节高质量的公开课。本次活动于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学楼B309录播教室举办,全区高中生物学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交大附中部分生物教师前往观摩学习。

在公开课展示环节,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张乐老师聚焦高中生物学必修2教材中“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一节,开展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展示。本节课以“探究囊性纤维化致病机理”的情境贯穿始终,张乐老师创造性地利用deepseek编写了基因突变模拟器,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不同突变情况对基因表达结果的影响,帮助学生直观体会基因突变的影响,并顺畅地总结出基因突变的真正内涵。

随后,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王蔚颖老师在等级考冲刺的关键阶段给大家带来了一堂极具参考价值的高三复习课“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纯化”。本节课围绕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如何解决富含纤维素的废纸和农业秸秆难以回收利用又无法焚烧处理的问题。王蔚颖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获得高效分解纤维素的工程菌”的方案,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串联起来。同时,通过概述现代发酵工程中的无菌技术运用和分离纯化过程迁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形成生命观念。

在最后的专家点评环节,杨浦区生物学学科教研员李竹青老师首先对两位参与公开课展示的老师表示了高度的肯定与感谢。她指出,两位老师不仅展示了扎实的教学功底,更体现了对生物学教育的深刻理解与热情。李竹青老师特别赞赏了张乐老师创造性利用deepseek设计基因突变模拟器的工作,表示在大数据时代要重复利用时代机遇将教学与人工智能有机结合,真正做到技术赋能教育。同时,李竹青老师也结合王蔚颖老师的复习课,对杨浦区高三等级考的授课教师提出了指点,要将复习课真正落到实处,抓住学生的薄弱点、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真正的知识网络,最后阶段真正回归课本。

撰稿:许馨怡

摄影:许馨怡

审核:张珂

部门:教研处

2025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