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科研
2024年11月21日,生物教研组参加了一场聚焦于探索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新路径的联合教研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仰晖楼一楼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由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沈桂弟老师主持,来自上海市第六期生命科学学科德育研究实训基地、黄浦区第三期特色培育生物名师工作室以及交大附中沈桂弟名师工作室的众多学员积极参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教育家精神引领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新模式与新途径。
精彩报告一: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及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的赵朝贤教授,以“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为主题,巧妙借用了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科研成果作为开场引子,引领听众踏入了一个既前沿又充满想象空间的科技殿堂。他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从萌芽到成熟的演进历程,并着重展示了这一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深远影响。他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不仅是对传统医疗模式的一次革新,更是推动了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探索,为破解人类健康领域的诸多难题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途径,为人类追求更高水平的健康福祉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精彩报告二:钟扬的红树梦——红树北移的适应性探索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南蓬副教授,以“钟扬教授的红树梦——红树北移的适应性探索”为题,深情回顾了已故杰出科学家钟扬教授及其团队长达十多年的非凡历程。他们凭借不懈的努力与坚定的信念,成功地将原本局限于热带与亚热带海滩潮间带的红树林,移植到了上海的临港地区,这一壮举不仅是对自然界限的一次勇敢跨越,更是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事业的深情献礼。
南教授生动地讲述了红树林北移过程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包括如何克服地域气候差异、土壤适应性调整等挑战,以及团队在生态适应性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她强调,红树林的成功北移不仅将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如有效消减海浪冲击、维护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的稳定、促进蓝碳经济的发展以及改善近海环境质量等,更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生态建设树立了标杆,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启示,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生态保护的伟大事业中。
实地考察
午后时分,活动迎来了实地考察的精彩环节。在南蓬副教授的精心组织下,教师们一行人满怀期待地踏上了前往临港复旦红树林科普基地的旅程,进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参观学习活动。步入这片由科学家们倾注心血培育的绿色宝地,教师们亲眼目睹了红树林的蓬勃生机与茁壮成长,内心深受触动,深切感受到了科研工作背后那份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
通过一天的精彩活动,生物组的老师们被红树林所展现出的独特生态保护价值深深吸引。这次活动不仅让教师们对红树林的生态重要性有了更加直观而深刻的理解,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他们被科学家们那份勇于探索未知、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所深深打动,激发了他们投身教学、保护自然的热情与决心。
撰稿:周豪
摄影:倪俊、周豪
审核:张珂
部门:教研处
2024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