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海交大附中新疆部团校第三课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8日

2024年2月7日下午,交大附中新疆部“寻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团校第三课在蘅仲楼报告厅顺利进行。本次团课,交大附中新疆部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赵志伟教授,与大家一同探索读书的真谛,欣赏书法的魅力。赵教授从文学的意义,阅读的意义,如何阅读,如何在阅读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讲解,论述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会“乐读书、巧读书、善读书”,在中华优秀文学经典中培养语文的语感,学习中华优秀文学经典,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自己的读书经历,并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反复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要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讲座伊始,赵教授引导学生们思考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他提到“文学它是人学,是我们了解人性,了解人的命运,了解我们各种各样的生活中的问题,包括了解我们的社会历史政治,人类生活的形式。文学的意义体现在它是一种语言艺术,反映了人的内心情感和社会生活,它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形式,对美进行了体现,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精神层面的支点,保障了精神的永续。科学技术是物质基础,文学艺术是精神食粮。”

“读书使人虚心,较通达,不固执,不偏执”阅读,让精神突破现实和身体的桎梏,赵教授继续在讲解文学意义基础上阐释如何“阅读”。赵教授引用陆九渊《读书》中“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强调读书要静,不能慌里慌张,要讲涵泳,细嚼慢咽,慢慢消化,读后才能饶有兴味。赵老师告诉同学们青春年少更需要珍惜时光,在最好的年纪多读书,读好书,滋养自己的灵魂,涵养个体的精神。另外,通过读书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系统地整理,形成“史”的观念。在记忆清晰的时候,精确地总结自己的所思所想,做随笔和读书笔记以备将来之用。他强调这种总结不是被动地摘抄,而是积极地消化,迫使自己在记忆最完整的时候,对这本书进行系统思考。

赵教授提到,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目标,还需要掌握有效方法,做到善读书。其一,“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读书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要遵循学习规律,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其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是一个不断思考、提升认知的过程,要坚持阅读与思考相结合,通过动脑将书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其三,“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学到的知识最终要运用于实践,要坚持阅读和实践相统一,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书本所学用于解决问题。

赵教授在讲解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如何阅读过程时,基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兴趣理论:“在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在心理上取得更好的暗示和激励。”既强调了学生阅读的出发点要基于兴趣,选自己喜欢的书去读,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去讲,女生偏爱文学作品,男生更喜欢冒险题材。书籍无法代替影视作品,在兴趣的基础之上需要读书需要循序渐进,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知识储备。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记忆需要不断重复形成系统的脉络。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同样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杂乱无章,不遵循一定的教学顺序和规律,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混乱,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理解。这种情况下,即便学生付出大量的努力,也很难取得真正的进步和成就。像《红楼梦》《乡土中国》高中语文名著阅读,可以让学生由简到繁、由浅至深地阅读。通过对《红楼梦》情节、人物、主旨、手法等方面的研读探究,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尝试进行文化传承理解和思辨性读写。

在最后,赵教授邀请学生们积极互动,阐发感想。发言的同学喜得张教授的亲笔墨宝。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对于文学和阅读的价值有了一定的思考,赵教授的讲座如同一场知识盛宴,他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们豁然开朗,思绪开阔,对于“阅读”有了更深意义上的了解。鞭辟入里的讲解,使同学们对这门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对于中国文学经典书籍和书法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三12班的漆浩浩同学在拿到教授的墨宝之后开心地说道:“非常荣幸获得了赵教授赠与的墨宝,这次的讲座对我帮助非常大,让我更加深刻意识到了读书不但可以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而且让我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学经典和书法中蕴含着丰厚的传统中国文化底蕴。我找到了另外一种途径去了解中华本民族的文化。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争取到这次赵教授的讲座以及跟老师互动的机会!”



撰稿:强巴卓嘎

摄影:强巴卓嘎

审核:刘骁

2024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