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对我校办学进行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12-04-09 00:00:00 访问人数:6019
积淀与发展:“实”、“高”、“新”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形成“一体多翼”的办学新格局
办学理念:思源致远创生卓越
办学策略:依托交大内实外名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双重领导的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始建于1954年,历史积淀厚重,人文氛围浓郁,科技特色彰显,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是全国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示范基地、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多年来一直是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特色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校。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洗礼,学校在国家和上海市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指导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校秉承“求实、求高、求新”的办学传统和“依托交大、内实外名”的办学策略,逐步形成了“思源致远、创生卓越”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学校教师踏实的教风和学生踏实的学风已经形成,教育教学始终在高效优质的平台上进行,连续多年高考本科率达100%,一本率稳定在90%以上,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地增强,在国际、国家级创新大赛上屡获奖励。
作为承担民族教育任务的市直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于2002年开办内地新疆高中班,10年来成绩斐然。学校还着力提升服务社会的辐射功能,创办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浦东民办初级中学;托管了上海交通大学浦东实验高中;与嘉定区政府签约,承办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形成了“一体多翼”的办学格局。
同时,学校主动开拓国际化办学的格局,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等国家或地区结为友好学校和姐妹学校。2011年,学校引进由国际文凭组织的为全世界优秀中学生统一设计的IBDP课程,为更多学生提供先进的国际教育资源,同时也为学校发展引入鲜活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进一步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改进实践,逐步形成面向世界、同时拥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教育资源系统。面向教育现代化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上海交大附中正朝着“现代教育领先,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目标迈进。
国家意志:“创新人才”兴旺
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学校积极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新模式。2009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与附中联手创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揭开了“联手高校,创新育才”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新篇章。
选拔方法有创新
作为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校,学校创建了“科技实验班”,对“科技实验班”学生的选送采用“下延上接”的模式,力求从一般意义上的“尖子”选拔与再加工的旧模式中解脱出来,尝试一种新的选拔模式。
学校从初中阶段在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及信息学方面表现突出,具有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学生中选拔出一批佼佼者作为培养对象。通过从上海市层面组织的各类中学生科技竞赛,如:英特尔上海市创新大赛、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上海赛区选拔赛、上海市未来工程师大赛等平台,学校从中选拔一批综合能力较强、创新潜质突出、具有特长的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另外,学校也定点几所具有办学特色的初中学校和少科站,由他们推荐优秀学生,学校对推荐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测试、科技技能测试和面试,这也是学校对创新人才选拔的另外一种方法。最终确定综合素质优秀、创新潜质突出、具有特长的40名学生组成“科技实验班”。
科技教育有成效
“科技实验班”通过2年多的谋划与筹建,已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如2010年科技实验班同学获得了世界头脑奥林匹克比赛“柱状结构”项目冠军。在2011年上海市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有86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其中一个团队获得了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一个团队获得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在2012年上海市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获得15个一等奖,在校学生摘得各奖项98项,获奖人次达到193人次。
“科技实验班”的创建给学校创新素养的培养注入了活力,从寥寥个别同学的课题到全校范围内每位同学有课题,获奖面从“科技实验班”到其他平行班级,数量不断增加,“科技实验班”发挥的辐射全体功能越来越大。
资源开发有途径
学校与上海交大建立起远程的信息网络系统,在校内就可以通过光纤接入交大的图书馆和数字系统。当学生在做课题需要最新的文献资源和现场试验资源时,就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资源,或在教室内观看交大专家们的现场科技实验,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研究兴致。
学校成立以高校专家为主体的“大学教授专家讲师团”、以知名校友为主体的“交大附中校友讲师团”、以学生家长为主体的“学生家长讲师团”。“讲师团”通过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开拓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讲师团”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殊需求指导学生做课题研究,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专题,然后开展自主研修、专题研究、项目设计。
特需课程有延伸
对于自我发展意识强,又具备创新潜质,需要有特殊课程作为发展载体的学生,学校还专门与高校对接,形成特殊需要的课程系统。如学校与上海交大共建的科技共享课程,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和上海财经大学共建的虚拟课程等,尽最大努力为这些学生提供翱翔的空间。特需课程主要有:科技实验班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财大虚拟班课程、交大医学院虚拟班课程等。
学校与上海市信息技术学校共建技能实践基地,设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第一期科技实验班全体同学顺利完成18学时的职业技能训练项目,分别完成了珠宝设计与加工、电子线路设计、平面广告设计三个专业的训练,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学校视野:“特色教育”渐浓
在新一轮的学校发展中,结合已经立项的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特色学校建设专项重点课题,学校将新一轮发展的主导课题确定为科技教育特色,为学生全面发展创建更实更高更新的教育平台。
先进理念指导特色创建
学校努力创建的科技教育特色,作为学校教育的整体特色,因此,立足本校优良传统,践行先进理念,充分开发科学技术创新领域的教育资源,并将其与学校各方面工作,尤其是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更新有机结合,用以培育早期创新人才,彰显文化特色。
科技教育特色的主要实施方式是特色化课程的建构,特色化课程体系是指可以凸显科技教育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包括通用于优质高中的课程和学校自主开发的、着眼于培养早期创新人才的课程,都在教育思想、课程内容、教育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体现办学理念、彰显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特色化课程,以高中课程改革的已有成果为基础,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之中彰显出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面已有的特色化,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其内容与结构,创建更实更高更新的教育平台。
在科技教育特色的价值观上,以拓展视野为基础凸显育人特色,创生卓越品质。学校通过实现三维目标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奠定坚实的学业基础,而且拓展学生的发展视野,培养学生的研究志趣。在学校课程观上,以优化课程为基础增强育人优势,激发创新活力。在教育活动观上,以整合资源为基础创新育人方式,促进自主发展。
特色实践丰富课程实施
在每类课程中全面实现三维目标之时,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创建科技教育整体特色的发展目标,着力凸显每一维度的目标中的特色化内涵——在“知识与技能”中凸显“以人文精神为底蕴的科学知识”、在“过程与方法”中凸显“以创新素养为核心的科学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凸显“以人生规划为导引的科学态度”。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看,“科技教育特色课程”系列将三维目标中突出强调的特色化内涵凝聚在一起。从课程结构的角度看,“科技教育特色课程”系列在贯通三类课程的同时,还让各类课程有了特色化的教育追求。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看,将学校已经探索过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人生规划三个模块)融入“科技教育特色课程”系列,并在新的高度上系统重构课程内容、整体探索实施方法,从相关课程可以发挥优势功能的角度将其导向实现本校特色化的培养目标和发展目标,在充分利用已有创新经验的基础上敞开了继续开发并优化本校特色化的课程体系的探索空间。
同时,学校在课程实施方式上做出变革。高一年级以微型选修课、短选修为主,注重人文素养教育。高二年级增加长选修课和社会实践,注重科学素养教育。高三年级以微型选修课为主,注重人生规划教育。微型选修即讲座(每次2课时);短选修(每周2课时,一学期共计32课时)每学期每位学生可以选4轮不同的课程(项目),每门课上4周,共4个轮次。长选修(每周2课时)一般采用一学期一选的模式。这些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增加对学科的认同感,帮助学生由对学科的兴趣转化为志向、志向进而再转化为志趣,作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学习和研究。
感言为创新人才成长“敞开”希望空间 (徐向东)
历史在上个世纪中期选择了上海交大附中!穿越半个多世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静静地站在大家的面前。这里没有奢华,只有本色;没有浮躁,只有稳重;没有虚妄,只有学养。五十余年的文化浸润,让交大附中校园散发着浓郁的书香。
作为名校,交大附中勇于探索,一直致力于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逐渐形成了“依托交大、内实外名”的办学策略,并逐步形成“思源致远、创生卓越”的办学理念和文化追求,为社会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始终保持着优质的教育质量。
历史又一次选择了上海交大附中!新的时期,交大附中的使命在哪里?那就是突破障碍持续不断地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创新人才。我的责任又在哪里?那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为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引领方向。对于我及我所在的交大附中来说,都在为此而不懈奋斗着、前进着。
现在,站在一个更高更新历史起点的交大附中正面临着挑战和机遇,我们将着力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特色化育人方式,把“为未来创新人才成长打造优质的发展平台”作为新的奋斗目标。学校通过提升服务社会、辐射优质教育资源的功能来履行对社会的责任,我们把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方法与举措辐射到嘉定,在嘉定新城开设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进一步开拓学校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一体多翼”的办学格局。这是上海交大附中做优、做强、做大,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上海交大附中应承担的重要使命!
今天,上海交大附中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展翅翱翔的机会。我们热忱欢迎优秀学生投身学校的怀抱,一展理想的璀璨蓝图。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校长)
学生立场:“模拟社区”和谐
从2002年起,学校结合寄宿制的特点,开创了崭新的学生“模拟社区”活动,使学生在自我设计中得到创造,在自我管理中获得发展,在自我服务中取得提高,在自我创新中追求卓越,形成了新时期学校学生教育的特色与亮点。
“模拟社区”构建了学生的校内实践平台
学校的学生“模拟社区”由学生生活区、学生学习区、学生活动区和学生校外社区四部分构成,以学校学生处、团委为指导,以学校三大学生组织学生会、学生自律会和学生服务会为自主管理载体,以美化校园社区环境、优化校园社区秩序、活跃校园社区文化、完善校园社区服务、和谐校园社区人际关系、提高校园青少年素质为活动内容。在学生会体育竞技部、文艺发展部、社团文化部、周末艺术部、公关协作部、文化宣传部、科技创新部;学生自律会管理部、教学楼部、食堂部、寝室部;学生服务会生活服务部、学生银行部、金爱心服务部、热线传递部、志愿者服务部、勤工俭学部、技术服务部的基础上搭建在校学生实践活动平台,扩大了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促进了在校学生与校外社区的联系。
学生“模拟社区”活动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近400个不同的实践岗位,在校学生在三年学习生活的同时,都尝试2-3个不同的工作,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模拟社区”的活动中进行“准社会化”的自主管理,他们在学习生活的同时,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模拟“城市社区”的运作形式,在校内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发展自己的能力,这些活动的开展构建了学校崭新的学生校内“实践平台”。
“模拟社区”创造了学生的自主管理模式
“模拟社区”的活动,以老师为管理者,以班级、班级学生为基本管理元素的学生管理模式,产生了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体,学生以个人“居民”的身份成为被管理元素的崭新模式,这是对传统学校管理的补充与时代性的发展,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了实际的“着落点”,也形成了一套现代寄宿制学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崭新管理模式。
学校在“模拟社区”中突出“让先进文化走进校园”的活动,学生们在学校办起了科学文化名人走廊、交通安全走廊、团知识走廊等,吸引了广大学生参与,特别是“模拟社区”学生广播台、电视台对“社区居民生活一天”情况调查的节目,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模拟社区”创建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团队成长明显。在“模拟社区”带动下,学生们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增强了自己的能力和团队协同能力。比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和“蓝色机器人社团”被评为“上海市明星社团”。学生在参加SK状元榜上海市的英语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文汇报2012年4月23日专题 http://whb.news365.com.cn/jyzt/201204/t20120423_371644.html